|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
7 d. d% z' Y$ T! j8 E0 x) [ r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5 i& J6 D: n+ Z, ]. W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W) M' ?* Y. z2 H7 ?# a3 Z" ^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 R- F7 W8 m4 k0 E$ f4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 J: r/ X) M6 _ 满分:2 分4 L* } k$ {. l+ f5 u. d9 l
2. 运动是物质的( ) 。9 w, @- Z0 o! R- l: _
A. 唯一属性; Y2 M& X6 u- G T
B. 根本属性' _2 w1 p2 R" n/ l z6 m) E& X$ ?0 t% w
C. 特殊属性2 ^/ [2 ]3 Y2 M
D. 偶然属性
! H% f: Z$ I8 y. c ? e 满分:2 分7 Z# }7 V& b, ~
3. 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 。
0 M, T' i2 I* B8 IA. 生产方式
+ o3 Z. J2 F! B2 N&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 f1 p5 \3 i9 h/ c# B4 R6 SC. 有无先进理论的指导
0 Y/ b: c9 u2 OD. 自然条件的好坏5 J+ \2 O j0 U
满分:2 分
' s/ E' F8 h! F: n4.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 。
( G& B9 i+ Z2 t+ f Y3 c* |A. 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2 Q8 Q& V, \. h% @6 V9 F' ~0 WB. 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 x! e2 S* S D4 T# n" o
C. 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9 z$ D. [) B0 m. m4 [6 LD. 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 H" P9 D3 b7 C6 {1 x
满分:2 分
# n( q, Q& \! [7 `: \. G5.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
! C3 J$ y4 d% s0 n4 KA.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 N* |- B) E' i6 j* w- R! b4 r/ @B.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J& Z9 H! J' U* u4 V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i5 {4 u. g8 N) O. h7 L6 [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 \" a; E: f% H! H* J" H- Z 满分:2 分8 N) I2 X* W0 Y
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 ) 。
: Q$ W! W( q- s) s; E8 uA.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F1 O& M9 `7 Y
B.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i. w% v7 Q6 C
C.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9 o' m6 h: m/ o9 yD.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o( w2 L- ~1 X2 Y! U# J
满分:2 分7 R1 E! {) a' V$ j1 m4 @
7.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W7 u& x0 m0 h" l. b6 v5 ]0 \
A. 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8 ^: J* [$ A( A. G
B.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9 i, N0 }# H6 U( D4 pC. 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z8 ?* s+ i8 O) D$ s# B/ D" L& x9 m7 \) e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6 F+ k( [' }/ k1 a5 x4 D3 C" }
满分:2 分
% f) q7 _" B# p8 S$ [8. 人在价值关系中( )
% j: |: w1 U0 H0 v, n. l5 {A. 只能做价值主体5 ?+ d( M e- q1 C( N$ Z( o
B. 只能做价值客体" l, ~" J' N0 t. @
C. 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 q8 a) z/ O) S
D. 只是价值目的,不是价值手段
" S4 w4 c4 @+ a W6 D 满分:2 分
" L& j" d7 W, H; \0 N8 H9. 现象是( ) 。
9 z; l$ K. f# ]$ ?; KA. 事物内在的联系
& f% r0 ?" K [+ M8 dB. 事物稳定的联系
3 X9 L O6 A0 h( n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 i7 P8 J; [& j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
+ I& z' W# ^/ A" M8 d+ ` 满分:2 分7 a2 y6 e. H j# N
1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0 M3 { s. y5 Y: W
A. 纯粹是必然的( P% G3 m0 Z4 @4 f& m8 g
B. 纯粹是偶然的
5 {* W$ i/ W# T7 b1 A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f" o' l" K/ o* l( ^" m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 l$ C( x$ ]/ R" P b. X7 S 满分:2 分
8 Z2 b, X6 x6 f3 A1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 ) 。0 {7 t. ~. \9 r8 r$ G
A. 动力和源泉' R8 O8 I1 ~% ?8 `' o
B. 现象和本质0 f" `& `- W+ V8 g
C. 状态和形式
' o% J/ F4 g+ R( y% T3 h5 e5 nD. 方向和道路7 d: L( s& |8 x9 | G5 x
满分:2 分
4 b+ k' ^( B" V: S! Q/ c& Y# X" P8 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
. @8 h8 [7 j7 _' \: k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J. i4 c* _: G' V3 A! J& X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 d7 k3 b* I& x* D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h9 k7 Q, n: e9 z- y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 W; U% A8 r5 z 满分:2 分
6 h; w! |! d N: h8 q, B- r- j13.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 。
) G$ p6 U# r, i9 {; b* z# f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w7 R% P8 |8 ~ |( {+ l8 Z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K. y% s+ O( d/ i% U& y5 M
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 u s/ J! U: @8 H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Q( P7 z9 `9 i8 T5 A! \ 满分:2 分9 F# C6 g1 e. V, L$ H
1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8 q, V' z6 h# E- Z2 ]! p" x0 t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4 l. @! b) p& e9 l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 q+ j! x/ w [2 [/ S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5 _5 f* e Y: B$ a" a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6 @" b, O% _$ Z0 j6 N z
满分:2 分2 R, j/ r) V' v& j
15. 在社会意识诸种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 Y# o3 H" _! z% }, A
A. 宗教思想
) p5 s4 @2 F: p2 P; P& T) cB. 政治思想
( E, z5 B" ~3 `3 W8 I; N( Z1 j2 aC. 艺术
2 X8 G/ R+ C% }; _; x7 i$ Q7 [D. 道德5 Y/ a/ t3 D X& I: ]" k
满分:2 分- T5 M; S( _ ]# r
1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 t: X0 o, K4 j3 q9 h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 b2 f' w8 j9 H( S( z8 Y1 c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E6 A$ k: y" p* E* F; i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 o$ L* Q/ n9 v& v1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a. F1 t* ?7 c) p! k4 L) {
满分:2 分: P! n+ S, M3 L. z5 a7 V; }) j. h
17. 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 E; R1 ^8 S5 n$ m3 A4 O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m- z f$ n! y3 [2 o7 b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 l. \& a/ \3 h$ A
C. 阶级斗争! Y; Q4 z1 @) d' a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k/ |" ]6 Q( B2 s
满分:2 分0 {6 s3 V# _9 K) Y% @% e6 f% K
1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6 o) v8 i$ R6 R* t) I: ?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q; C) _5 [7 Q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 O, I) W9 x% m! {+ d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N; v% ]& s: w/ t! n; ]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6 j! e& p/ w9 G) y4 \ 满分:2 分6 h O A/ S6 O* `$ v0 R7 V( }
19. 认识的客体是( )
' {: q' L2 c3 L" IA. 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0 r/ T+ V) r2 w! l+ v ^/ T6 C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7 G3 p/ }8 [5 N6 l" I Q, n2 s* \C.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h0 D' Z* B/ |: _& F8 A' D5 F
D. 外部自然界
7 Y* r$ A: q' z' G( E4 v 满分:2 分
- C- P2 E o& p- ~2 A1 D20. 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 ) C2 Z5 Z3 T; g2 x- i/ a7 H
A. 政治关系# c5 t& a8 f, i" L7 l2 `
B. 经济关系" u2 u; X: Z0 g- y2 O0 x) N. L
C. 思想关系
" B3 n2 W `& I+ QD. 家庭关系
s1 |8 b5 u4 t' Z 满分:2 分4 }. T' i, P2 r* p2 s9 [( A5 q
21. 在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
) b- e% o9 R! W5 b% P' iA. 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 a9 m" N B2 r! yB.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 [7 U3 P! i3 o5 T$ o; ]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 k. S+ F3 L% q4 YD. 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f: o; I: f3 N. I. j
满分:2 分
& ~$ u" `5 N2 X8 C8 K4 ?8 k: _8 R22.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伟大变革,表现在( ) 。/ H- _$ Y- {! t" ~ U' k1 _
A. 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2 A+ Q: @. ^, F9 M% t, o. u" O
B. 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I. Z2 h u; l+ `& B5 uC. 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 f4 K% m. \! c$ cD. 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
1 x" T# u! L9 X3 Y' _+ b9 G+ E 满分:2 分
% U0 z! i) H- \1 B3 `23. 国家在实质上代表( ) 。) Q' H: [! q# b1 S
A. 统治阶级的利益6 B' O/ N6 A5 v! Q7 g" }! d- J3 t
B. 被剥削阶级的利益
" W4 j; V3 n4 L, [3 l+ j$ C# FC. 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2 Z* F* h7 h* K# v: A5 _D. 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8 B! f2 @8 O5 V# I8 Q
满分:2 分
! m5 L' }- O! I- P$ B# r24.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区别新生事物与旧事物只能( ) 。
* W; y4 `# i$ HA. 以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
. O7 }7 H! y, nB. 以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 n7 _3 B, H T3 f) YC. 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为依据
4 C( h3 z+ n. b) x8 W* YD. 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3 A4 T1 P7 C/ h- r 满分:2 分6 M4 s% s w0 Y6 P: l8 e
25. 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以“科学预测学”的形式招摇过市 。这属于( )
M! s% s# r* w! Z$ c! @A. 内容决定形式的表现
" @- u) T. I& vB. 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表现
P% Y# \$ }/ nC. 新内容采用旧形式的表现* {6 J' h' N( m$ P8 Q" g
D. 旧内容采用新形式的表现% {( \% ]& ^+ ?( _) i% [" r r: c( t
满分:2 分
, W2 z! l& y7 ^3 Y; U: m26.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
* y, e$ W! D% F x( ^% MA. 阶级斗争/ B0 A6 l( @; |2 M( [
B. 改革开放
0 ?1 ^" Y, ~3 M4 v2 TC. 科学技术革命' ?/ O# H. Q3 T9 f
D. 社会基本矛盾$ u" G+ \# Y+ u3 n6 n8 I. ^+ a
满分:2 分
/ e! C/ E! K$ \3 k/ S27.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 M7 J. U/ {# t1 n! T: p2 V5 g3 {
A.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8 V' a8 ~7 \+ u; C, f8 H& J
B. 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5 o Z) R p: C
C. 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
X. @9 J- P$ W# T. j; E, f6 aD. 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5 ^5 b$ Z2 ^, m2 s# p# M% O3 A
满分:2 分
# u* l. }$ L. Y& n1 W28. 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 。它包括( ) 。8 n- M0 }( ]$ R: j
A.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t. O7 }( p* q, A+ k r/ b/ s
B.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 ]: ]: X" b& u6 z5 e3 B1 Q9 pC.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3 @% T H o' {7 k
D.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E: }. S3 T6 `# n3 u! g
满分:2 分3 n/ O5 v1 i$ {3 ?! t9 d1 d
29. 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E% r/ w m/ P
A.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g, f O( ^0 T+ D U0 a
B.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 A7 F7 ?& N5 T; r5 u- A7 Y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y2 M- V @: x% W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4 @# J( N |# c; o" C( v7 H 满分:2 分
1 f/ y, U( x- ?; J: w0 b3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 w, d, G& u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_) H7 c; Z2 Q5 C9 h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O8 x2 K) A, F, ?C. 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 B3 Z& A/ c+ e/ w) ]3 u8 ^* m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9 ]( K2 X' l' D) h" ]# Y# E
满分:2 分 a0 e& o& G- w7 t7 n
31.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 J% H+ W; j- x, ]3 M8 K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 p$ f2 B( n- v0 M. D# i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L7 _' K/ `' Y2 ^) R+ R/ d
C. 拆衷主义的观点* ^' {4 l! i+ S% ^
D. 诡辩论的观点
. j1 [. \+ G* x9 }* p4 v5 V 满分:2 分
3 N6 o4 ` ?4 _3 n" E32.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 。+ m9 }/ ~% M' [2 ?' {
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 e$ V! ?# j5 ?% Y6 N4 b i% z' S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 X/ r) B, v( g5 F; S% [8 c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 L, U0 W$ }0 ]) N! ]' o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 E. L& @0 ~3 G# g4 Q0 W4 T 满分:2 分2 y [9 s7 r. n d& z0 j
33. 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 。这是一种( )
3 o: G5 @0 k$ m# y/ G0 F, O* L6 hA. 形而上学观点
# z6 v$ d. D2 _8 w4 U+ u# mB. 相对主义观点
! y' N9 ^6 ]6 q# O# S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v. f$ M% g4 \ s3 ]5 f) g, N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 q( ^+ G0 k1 M" ] v. b( Z' v 满分:2 分( X6 u! p9 H4 X( N
34. 社会基本矛盾是( ) 。6 n1 B5 l; F6 k4 G" o; g* x5 O. `
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b. u5 E/ P7 e+ H) X2 y
B. 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矛盾
) {) |, H+ b6 P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e" p. z7 b# G, M! b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p+ v' q; b4 v" m 满分:2 分
# N2 y! X, R0 S( v( V# b35.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 。, `7 m3 R: O) C
A.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 G4 F+ U! ^& P6 D" T: X) Z# `. pB.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 I8 v; b- ]3 }4 v+ |: S! XC.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G A9 @2 n4 `' ?' j1 Y1 n6 VD. 质量互变规律8 p% k0 O7 ^+ l+ G
满分:2 分
0 h4 [1 |1 b" o L: j4 r1 @# P. y4 Y$ n {6 j8 I6 i& r: ?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矛盾的同一性是( ) 。
0 s0 V. l2 ^3 V8 hA. 不同矛盾的共性# g0 o! s, ]3 |. S( e/ n; n
B.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属性5 [# D5 s5 {4 c$ [! Z8 Z. r" W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
. [, [# u0 u- f( W. TD.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的趋势
3 ^" d' H% D/ c 满分:2 分) ]% e, \& `; J: h& N
2.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 ?/ ~2 {- S1 K! F
A. 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3 \' g6 L# ]1 E+ T: V6 f2 h, ]; _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s" v# v2 M: Q/ B6 x; nC. 产品的分配方式& S" u4 }6 ?5 U E4 O5 z k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o0 f" d' f, h1 V# U
满分:2 分+ l' |; ]: m; t! T9 h: l
3.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 w$ B0 Q6 `7 `
A. 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6 W5 ^) t) J+ Z
B. 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
' o( C% p' Q( NC.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A: v+ O! G' P6 o, s% g
D. 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p3 \' s1 ~7 x
满分:2 分. P- B, a* `: J0 g0 a9 E0 s
4. 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有( ) 。
6 I* j, k |3 Y; H! SA. 人之初,性本善
' v9 \) s \* X8 b0 _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7 L4 B+ n8 G' E
C.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2 U+ X; N- h$ Y- R; P8 [" }
D. 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5 Q @1 X, a% O. w/ z6 U 满分:2 分
/ v3 E% ~3 m( u$ M# i, h9 d5. 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9 Z2 f, v, \0 ~ s# M6 x0 A# o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4 u2 J/ B) E8 Y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1 S7 _" @' ~( V* `
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 Z9 v/ s- _. C7 h8 AD. 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 j$ g E2 }% f* q5 Y/ d6 ^; q 满分:2 分( _+ @! q+ X9 J' O w$ O
6. 在认识上难免犯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 ) 。
) P* f1 t/ S/ I( B% ]A. 客观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2 K) B4 ^- r, _, A
B. 人的认识要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 |0 o8 t8 u1 W" D" ZC. 世界是不可知的3 n2 i7 }# r" H) D8 \2 |8 ~) R1 L
D.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j2 E6 @) m7 P. n( u$ z 满分:2 分
$ m E. Z9 K9 g0 w# C) L7. 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1 @) O9 w7 j2 M5 A2 T/ E. C& Q; u
A. 精神的: M' V' x7 ]. `2 i6 E; m
B. 物质的; d- U- |0 v3 w k3 m0 d! k
C. 实践的
2 C$ R1 Q' ^! C8 tD. 自然的: x7 z! S& Y+ h- [! z8 D
满分:2 分: n( L" _9 q( i( x
8. 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 。
* `& b% D2 [, X J. k3 t5 CA.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8 `. O+ p+ Q/ @) S
B.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 X* l. ^2 f4 e" V; b8 t1 RC. 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9 W8 z! ^) ?0 s. j' L5 w
D. 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 y. A$ @/ [& q, Z5 x+ N 满分:2 分% ^5 ?' ?% i' c6 l% y
9. 割裂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会导致( ) 。9 F g9 T z7 T5 d, q" x2 K
A. 形式主义
/ k7 \7 E8 I/ v/ O! `B. 形式虚无主义
n; @' U _# J L- |3 Y7 cC. 相对主义
& @1 a0 u* F% e1 P9 V" Y# kD. 诡辩论9 R x: J7 c. H) i% E) B0 e
满分:2 分! J. l9 i6 |9 h5 o% }* {
10.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
y; e3 N* m0 RA. 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 d; S8 _) a& S! WB.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 H, _) Z+ a( M8 P. `# L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7 x" q2 F" s5 I+ N+ _- k" E) U$ x) m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R$ O+ y: N; ` 满分:2 分 " [' q8 b/ o m. J* b/ ^
) o) T! N7 g% _ E4 ?' \5 Z0 p- z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V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 S" ?9 @& q8 P6 H" J
A. 错误
$ o2 V5 u& z0 A6 U4 U8 dB. 正确9 f( n i# Y3 z- \* r4 T
满分:2 分7 N- W" W$ d' J
2.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
% S, F& m. U6 @! y6 `0 EA. 错误
! v4 ~. O8 y% p2 {, mB. 正确
; {+ e: ^( t. D o2 c0 O& W& @ 满分:2 分& i& m: w' C" G& a: }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 {* [) }8 T, M1 d2 M& B! @A. 错误7 `" m: N6 p; h0 z: t# X4 W# ?
B. 正确
% w6 n* O% j1 I' [ 满分:2 分9 m7 X% h7 N8 |1 {8 `) V
4. 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有两种,它们是和平交往和战争交往 。
/ T: m9 c# G: Q+ O2 z+ w* bA. 错误# R3 v, m, e+ R
B. 正确( ?* _, ?: c' [5 r' @4 j4 B' u
满分:2 分' a1 x4 D- w; |! N, }/ e
5.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 m6 H, g. U' B/ c" I! v
A. 错误2 x3 Q: k* n1 P2 D
B. 正确
1 j2 X3 ]0 C9 G1 E 满分:2 分
) }4 l! u \* |' e! z. F3 R& L, ^* y/ v) ?4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