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绝经期(preimenopausal period)指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临床上或血中激素水平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即绝经过渡期加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生理变化较显著的时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除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相关生理心理变化外,还易导致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或发作[1]。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生殖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降低,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改变,不仅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成为涉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世界性健康问题[2]。近年来,对该阶段妇女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自我幸福感均有所下降,约1/3的围绝经期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3]。田丰莲[4]等在广东地区的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占68.1%,其中以心理症状、躯体症状为主,分别为 85.9%、86.0%。黄春琴等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 63.49 %,年龄越大,越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心理负担加重,其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也越高;且文化程度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率成正相关,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往往有更高的事业心,有更高的需求、期望,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其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也就越高。
绝经分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后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以下是指自然绝经年龄。1988年全国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调查协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5]。近10年我国各地调查的妇女平均绝经年龄总体与1988年结果相近,稍有提前。邓小虹1999年对北京地区7 232名40~65岁女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绝经年龄为48.41[6];黄薇2003年调查的成都市围绝经期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8.1岁[7]。
1.1.2研究意义
随着妇女寿命的延长,生命的1/3多时间将在绝经后度过,与绝经相关问题会越来越常见。绝经相关问题或疾病困扰着广大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围绝经期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她们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对于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妇女保健水平,提高广大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西安市围绝经期妇女主要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为制订围绝经期妇女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于2010年对市区及城郊的1600名35~59岁妇女进行了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调查。
1.2研究目的及目标
1.2.1研究目的
了解西安市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认识程度和保健需求,为制定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1.2.2研究目标
①描述1600民被调查者的绝经状况
②描述不同年龄组妇女对围绝经期保健需求情况
③描述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
④描述不同年龄组妇女围绝经期知识来源及关注问题
⑤描述不同年龄组妇女对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情况
⑥描述不同年龄组妇女使用性激素补充疗法(HRT)情况
1.3关键词及定义
1.3.1围绝经期[8] 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主要特征是卵巢功能降低、生理内分泌不稳定及性激素显著变化[9]。症状包括经前期综合征、潮热、不规律月经、失眠和情绪变化等[10]。
1.3.2妇女 在官方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其中“妇”即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的说法中,妇女一般也是指已婚女子。妇女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年满18岁的女青年也可称妇女,18岁以下称少女,14岁以下称幼女,7岁以下称儿童。
1.3.3保健需求 指保护健康的需求。亦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方面的需求。
1.3.4保健对策 指养生对策、方法。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