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这样阐述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人和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学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元素,折射出中华祖先对宇宙万物有哲学性的思考和认识。它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哲学角度探索生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的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逻辑思维、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反映在中医学领域,其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中医用语的哲学化、抽象化和社会化。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正是由于文化势力的载入,使得中医学文化显得与众不同。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文字交际艺术,是需要在源语言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建立一种文化对等关系[1],而文化对等的原则要求译者在传达源语言的文化意蕴时,能忠实再现原作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基于翻译的基本原则和中医特有文化气质,各种翻译方法的辩证使用是比较符合其基本特点的。
在四大传统医学中,中医是其中理论最完整、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的医学。由于印度、埃及、希腊这三种传统医学没有成熟的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的理论,因此其防治疗疾病始终没有大的发展。文艺复兴后,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三种传统医学也相继走向消亡。只有中医得到有效保留。近年来,随着整体医学的快速崛起,以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世界上出现了“中医中药热”的形式。而如何让中医中药更好地、更稳健地走出去,站住脚跟,除了再理论上、实践上的更新、发展,作为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更是必不可少。因此,中医学及其术语的英译在中医学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的文化特点
中医学的特殊起源决定了它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特点:
1.1 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周易•系辞下》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1.2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1.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例如“阴盛阳衰”、“阳盛阴衰”等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而通过调理和治疗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久爱奥鹏网:www.92ope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