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的转化,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很少重视癌痛对患者及家庭产生的心理影响,这对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极为不利。有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对癌痛的反应,减少治疗中的痛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带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重视心理干预的应用,通过采取认知、行为和支持方面等措施,使患者趋向治疗的主动,从而引导患者走出癌痛的阴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了解晚期乳腺癌症患者疼痛的总体特点和影响因素,探寻适合于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提出合理的干预模式。
1.2、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探讨对 乳腺癌患者实施疼痛心理干预的有效性,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我院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将100名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50人(心理空白组),干预组成功随访的研究对象为50人(随访率为100%),对照组为50人(随访率100%)。采用专家指导下的系统抗癌和群体抗癌相结合的方法,在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接受躯体功能康复诊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干预期为2月。并通过疼痛、焦虑、抑郁三种调查量表对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及情绪变化进行比较;干预前后用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SR)和生活满意度指数量表(LSB)及改进的生命质量评定量表评价生存患者的生命质量。而对照组则处于自行康复状态。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生存质量改变量的差异。
结果:两组评分比较中,在控制了年龄等不均衡因素后,干预后,干预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干预组疼痛程度比干预前显著减轻(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及干预组自身前后对比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组在各维度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在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状态、家庭社会功能及自我评价等方面提高的程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心理健康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焦虑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
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在改善心理健康及焦虑情绪可起到明显作用。多学科联合的综合康复干预方法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1.3关键词定义
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之一。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由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
心理干预:针对于心理问题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病人处理心理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
1.4文献回顾
癌症(cancer),医学上称为: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死亡原因20%以上。我国2006年对30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亡原因的统计表明,与2005年相比,城市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上升18.6%和23.1%,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与此同时,我国癌谱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乳腺癌和大肠癌已跃居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胰腺癌和肾癌发病率的上升十分显著;胃癌和肝癌发病率仍居高不下。20年间,男性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肺癌、肾癌、大肠癌和脑瘤呈上升趋势,其中肾癌升幅最大,累计上升111.72%;食管癌、胃癌、肝癌则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中食管癌降幅最大。而女性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和卵巢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胰腺癌上升幅度最大;呈下降趋势的有宫颈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但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年轻人宫颈癌发病率也呈现了上升趋势,值得重视。
世界著名医学科学家、中国金方医学科学院院长张正天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张正天强调指出:脆弱的免疫功能是导致癌症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许多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对于手术、放化疗等治癌手段过分依赖,过分迷信,存在着极大的认识误区。张正天指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即癌的病理本质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不仅仅是局部表现的肿瘤。临床上切除了乳腺癌,癌细胞转移到肺、骨等处;切除了肺癌,癌细胞转移到胸膜并发胸水或转移到骨、肝脏等;切除了胃癌、肠癌,癌细胞又转移到肝脏、腹腔淋巴等;放、化疗,使癌肿缩小的同时,癌细胞又转移到了其它的脏器……所以单一地手术治疗,仅仅是切除了癌块,却切不尽病人身体内的癌细胞,更不能切掉病人体内的致癌物质和形成癌症的因素。张正天指出:单纯地通过放、化疗依然不是治疗癌症的根本办法。“放、化疗会抑制骨髓,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造成感染、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任何一项发生都可能危及生命”.
更为严重的是:单一的放、化疗,会抑制、降低病人的免疫功能,会破坏甚至摧毁病人的免疫功能,将加速中晚期病人的死亡。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