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任务,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目标、原则和对策,为统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
1 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其趋势
1.1 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统筹安排、优化配置经济社会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开放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党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提出了解决“二元经济”路径;二是发展县域经济使县域内经济资源和行政资源配置找到了结合点。
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县域经济以种养业为主,重点发展粮棉油,是典型的农业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到90 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上升;90年代后期以来,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结构调整逐步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呈现以下特点:
1.1.1 特色经济得到发展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县特色产业日益凸显,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比如有“中国苹果之都”美誉的山东省栖霞市,近几年来围绕苹果和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以叫响“果都”品牌、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促进产业和城市的有机融合,依靠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城市带动特色产业,立足建设中国最大的绿色苹果基地,保持了国内领先的产业规模,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年均果品产量达到130余万吨,优质果率达到70%,打造了绿色生态苹果品质,培育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建设了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农民持续增收,真正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1.1.2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各地新上并培育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了贮藏业、运输业、加工业、对外贸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栖霞市相继出台有力的扶持措施,重点打造一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激活产业链,培育名品牌,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栖霞围绕苹果这一支柱产业,先后建起果品储藏保鲜企业153家、各类包装运输企业320多家,各种肥料农药企业50多家、套袋生产企业60多家、苹果深加工企业30多家,其中生产的苹果汁、苹果醋已在全国打开市场,苹果脆片远销海外。该市苹果产量大,大量的苹果树枝以前农民都是烧掉,现在烟台万华投资栖霞,利用废弃的树枝加工合成板材,果农一亩地多挣300块。类似的规模“惠农企业”在栖霞有100多家,涵盖粮油、果蔬、养殖等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年产值达百亿元,对全市农业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1.1.3 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栖霞黄金、化石、水泥等建材资源丰富。几年前,市里设立桃村、中桥两大经济开发区,翠屏、观里、松山等民营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如今已有300多家民营企业落户,形成机械建材、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2008年产值157亿元,占全市GDP的60%,拉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3元。
1.1.4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县域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状况逐年改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小区、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吸纳外商投资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能力。山东省栖霞市近几年来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推进“三区联接”,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推进行政新区建设,完善地下管网配套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内电力设施改造、城乡交通、通讯、有线电视、水利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旅游城市承载能力和形象得到全面提升,生活休闲区、行政新区、工业新区的功能区格局基本形成,为县域经济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5 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各地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兴市场,促流通,以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协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经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部分县域建立了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山东省栖霞市近几年来围绕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做文章,通过举办六届苹果艺术节,扩大了栖霞苹果的知名度,通过发展蛇窝泊苹果批发市场及天誉果品、德丰食品等大型果品流通企业,促进了苹果销售队伍的壮大,进一步打响了“中国苹果之都”的品牌。全市目前每年生产40亿个套袋苹果,拥有气调库、冷风库达148个,苹果加工出口企业60余个,年出口100万吨以上企业达到20多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1.2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有不同的发展需求,需要对应的管理政策。
1.2.1 生态化是县域经济的空间选择
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走生态化道路。县域经济生态化工作要在县域经济规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生产等环节上进行监督和管理。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存在被动性推力,如在一些地区,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如果再上一些污染项目,情况会变得更糟。需要建立县域经济生态化促进和补偿机制,对为了环境保护而牺牲工业项目的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补偿。
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是农业部门,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并且要适应环境从环境资源中吸收能量和物质形成一定的生物产量。而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和环境的统一体,农业生产过程首先是输入环境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养分等,输出的是农业产品,包括粮食、肉类、油料、皮毛等,中间经过多种生物群体的转化、循环,将自然环境资源的潜在的生产品变为现实的产品。虽然现代农业,使得人工投入生物再生产过程的能量和物质增大,但都无法改变生物产品来自于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光、水、气等元素的综合作用。如果人类对这种生物成长的控制和影响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的阀值,就会破坏生物产品的生产。
可以设想未来的县域经济,首先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平衡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功能、结构、速度三大平衡: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生态结构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有关因子在系统中运转速度的平衡。人类对系统的控制和改善其机能的活动严格遵守三大平衡的原则。在现代农业中,生态系统输入输出的物质能量迅速膨胀,而且循环范围广阔,速度加快,那么就必须使农业的生产结构必须符合整体性强、稳定性好、转化效率高的原则,这就要求运用人类的理智、智能和技术在生态系统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的弹性范围内,以保持自然环境中各种元素的平衡。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的植被、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以改善地方、改变空气成份与土壤结构,从而作用于光、热、水、养分改变光热强度,改善水资源、充裕土壤养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改良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耐寒或光合作用的性能,或提高作物的耐热能力。相反,一味地过度垦殖、掠夺地力、毁祸森林,都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失调,从而破坏生态的平衡系统,显然这在未来的县经济中已不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