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语12秋《金融学概论》导学资料二(第六章到第十章)
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了教材的第六、七、八、九、十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利率及汇率的相关理论,风险管理及投资组合,资产定价的相关内容。第二阶段主要是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概述,重点讲解了利率及汇率的定价理论。
本章的内容有:
第六章 利率及其决定 介绍利率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利率决定理论
第七章 汇率及其决定 介绍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八章 风险管理及投资组合 介绍风险管理及其衡量,投资组合预期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第九章 资产定价 介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
第十章 金融机构概述 介绍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知识框架结构
第六章 利率及其决定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
在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中,资金盈余方暂时放弃资金的使用权将其多余资金存入银行,由银行通过信用中介将聚集的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在这一过程中,资金最终使用者(贷款人)偿还给银行超过其本金的一定补偿,这种补偿就是贷款利息。
银行支付给资金最终所有者(存款人)超过其存款本金的一定补偿,这就是存款利息。
二、利息的本质
(一)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息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由于地租存在而产生的,是因为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这就是所谓的“利息报酬论”。
亚当·斯密对利息实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利息剩余价值学说”,他认为利息代表剩余价值,始终是从利润中派生出来的。
(二)近现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
以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为代表的“节欲论”认为,产生利息来源的原始因素不是资本,而是节欲,是资本家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享受的报酬。
以庞巴唯克为代表的“时差利息论”则认为,利息来源于商品在不同时期内由于人们评价不同而产生的价值差异。
以费雪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在时差利息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均衡利息论”。认为,利息率作为使用资本的报酬或资本的价格是由资本的供求决定的。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论”,认为利息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周转流动性的报酬,利息率并不决定于储蓄和投资,而是决定于货币存量的供求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的强弱。
(三)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利息的性质决定于利息的来源。
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利息可以称为是借贷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决定。
综观马克思利息性质理论,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利息来源的质的规定,由利润分割出利息是利息分配的质的规定,作为借贷资本价格体现了利息率作为交易要素质的规定。
(四)我国经济学界对利息本质的认识
利息是信用活动的标志,有信用就有利息。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息曾一度被看作是服从计划管理需要的工具。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认为社会主义下的利息来源于利润,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企业、银行、居民之间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关系。
三、利率及其种类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利率=利息/本金
(一)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来划分,分为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在借贷资金市场上,由资金供求变化形成的竞争性利率。
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按照货币政策要求制定的要求强制实施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由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如银行业公会等规定的要求会员金融机构实行的利率。
(二)以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为标准,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
(三)根据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不作调整的利率。固定利率具有简便易行、计算成本收益比较方便的特点。但在高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其不能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对中长期的债权人会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固定利率通常适用于短期借贷。
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随资金供求状况和物价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由借贷双方在规定的时间依照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浮动利率能降低债权人的风险,但因其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了费用开支,故多适用于中长期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四)根据是否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不考虑物价上涨对利息收入影响时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下的利率,即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五)根据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可分为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对某些客户所收取的比一般贷款利率低的利率。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对往来密切、资信等级高的优质客户发放短期贷款时一般采用优惠利率,而对其他一般客户的贷款利率则以优惠利率为基准逐步上升。一国出于经济政策需要,往往对需要重点扶持的特定贷款项目实行优惠利率。
(六)按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利率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年利率是以年为计算单位,通常以百分之几(%)来表示。
月利率以月为计息单位,月利率=年利率÷12,通常以千分之几(‰)来表示。
日利率以日为计算单位,日利率=年利率÷360,通常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四、利率的经济功能
(一)利率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与利率成正比,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利率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流通:一是影响储蓄者对货币的供给,二是影响筹资者对货币的需求。
对投资者来说,存款利率提高,会刺激他们供给货币的动机,使部分流通性货币转化为储蓄性货币;反之则相反。
对筹资者来说,贷款利率增加,会抑制他们货币需求动机,促使现实购买力缩减;反之则相反。
(二)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利率直接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率提高促使人们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利率降低,则促使人们增加当前消费,降低储蓄。
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消费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三)利率对物价的影响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作为借贷资金的成本,也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利率提高,商品价格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就会下降。
(四)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就实物投资而言,利率提高,意味着筹资成本增加,投资后的相对获利减少,这会抑制投资;反之,利率降低会减少投资的利息负担,会刺激投资的增加。
利率对证券投资的影响主要是调节银行储蓄与有价证券的结构,以及对不同有价证券的选择。利率降低,使证券投资变得有利可图,证券投资需求增加,证券价格上涨;利率提高,证券投资吸引力减弱,证券投资需求减少,证券价格下跌。因此,一般来说,银行利率与有价证券价格成反比。
(五)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对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国家来说,一国提高利率,产生国际间利差(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可改善该国国际收支逆差或加大国际收支顺差;降低利率,产生国际间利差(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会促使本国资本外流,改善国际收支顺差或加剧国际收支逆差。
但是,提高(降低)利率产生的资本流入(流出)会带来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减少),货币供应量上升(下降)的效应,这会减弱提高(降低)利率紧缩银根(扩张信用)的效果。
第二节 利率的计量
一、单利与复利
(一) 单利法
单利法计算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利息仅按借贷本金、利率和期限一次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二) 复利法
复利法是指按一定期限(如一年或一季)将一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后再计算下期利息,逐期滚算直至借贷期满的一种计息方法,俗称“利滚利”,通常适用于中长期的借贷和投资。
二、零存整取与整存零取
(一) 零存整取
零存整取是每月(每周或每年)存入相同的金额,到约定的期限本息一次取出。
(二) 整存零取
整存零取是一次存入若干金额的货币,而在以后的预定期限内,每月(每周或每年)提取相等的货币,并在最后一次提取中,本利全部取清。
三、现值与终值
现值是指未来金额的现在价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
终值反映了按复利计息的资金的未来价值,即本利和。
通常,用现值去推导终值的过程叫复利过程,把终值换算成现值的过程叫做折现过程。
四、连续复利
连续复利是指在按单利方法计算的年利率不变的条件下,不断缩短计算复利的时间间隔,所得到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率。
第三节 各种证券的收益率
一、债券的收益率
债券通常具有票面利率,但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实际收益率往往不一致。通常,收益率是指年收益率。
直接收益率。直接收益率完全是根据利息率(票面收益率)和债券的市场价格计算的。
到期收益率。计算债券持有期的收益率有复利和单利两种方式。到期收益率是用复利方法计算从买入债券开始至债券偿还这段时间的收益率。
即期收益率,是用单利方法计算的在债券持有期间的收益率。
二、股票的收益率
股票的收益来源有二,其一是公司派发的股息;其二是股价变动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股票收益率计算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本期股利收益率;二是计算持有期收益率。
(一)本期股利收益率
如果投资者一直持有某种股票,则股票收益只有每年正常的现金股利收入。
(二)持有期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是投资者投资于股票的综合收益率,它除了获得的现金股利收入外,还应包括资本的损益。
第四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相同期限的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利率,被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一)偿还风险
偿还风险是指由于债券发行者或借款者的收入状况改变等使其不能按期偿还本息的不确定性。
政府债券或政府贷款的本息偿还能力高,违约风险低。
公司债券或公司贷款的不确定性高,偿还风险大。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不能及时兑现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也就是指证券出售的交易成本的高低。
(三)税收风险
一般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偿还风险比中央政府债券要高,并且地方政府债券的流动性也较差,但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却是低的。
原因在于二者的税收待遇不同。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一般是免缴所得税的。不同的税收待遇,不同的收入所得,税收风险就会产生。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债券的到期期限与债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由各种不同期限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所构成的曲线称为到期收益率曲线。
(一)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的出发点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将呈上升的走势;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则收益率曲线也下降;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不变,则收益率曲线呈水平状。
根据预期理论,投资者持有不同期限的债券,对其收益率没有影响。
(二)风险溢价理论
从风险角度看,短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较低,长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较高,为鼓励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给投资者以贴水。
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是包含了风险溢价的收益率,并且随着期限的延长,风险溢价也会随之增大。
风险溢价理论认为,风险溢价在收益率曲线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又称期限偏好理论,即长期债券的投资者在不久的将来需要资金时,由于证券只能在二级市场上变卖,因而要承担交易成本。为降低交易成本,投资者在投资前就会考虑资金的使用。
对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偏好短期债券,而长期性资金的使用者为防范再投资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更偏好于长期持有。
第五节 利率的决定理论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资金供求状况。当市场资金供不应求时,市场利率会呈现上升的压力;当市场资金供过于求时,市场利率会呈现下降的压力。
平均利润率。当利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资金借贷者将无利可图;当利率低于或等于零,资金贷出者将无利可图。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上升后,名义利率就会因通货膨胀的补偿而随之上升;反之,物价水平下降后,名义利率就会因通货膨胀的下降而随之减少。
汇率水平。通常,本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增加和外资流入,进而增加国内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利率会产生下降的压力;反之,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增加和资本外流,从而减少国内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利率便会产生上升的压力。
国际利率水平。对一国来说,若国际利率水平高于本币利率水平,会刺激资本外流,增加套汇、逃汇活动,导致基础货币回笼,货币供给量减少,本币利率呈上升压力;反之,若国际利率水平低于本币利率水平,会刺激资本流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本币利率呈下降压力。
国家经济政策。国家以调整优惠利率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扶优限劣的目的;以提息、降息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规定利率上限的方式实施对利率、物价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管理。
利率管制。利率管制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如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利率或规定利率变动的上下限。
此外,银行的贷款利率还受到其资金成本、借贷期限、借贷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二、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以剩余价值在货币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资本性是利息产生的直接原因,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因而利息是货币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而平均利润率是由产业内和不同产业间的职能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
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是介于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进一步地,马克思还认为,利率与普通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西方主要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庞巴唯克、马歇尔和费雪等经济学家。
基本内容是: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了利率水平。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而储蓄取决于“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当上述因素既定时,利率越高,储蓄的报酬就越多,储蓄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古典利率理论将储蓄与投资看作是两个对立的因素,并由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利率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认为,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又取决于投资,所以,储蓄与投资是两个相互依赖的变量。储蓄与投资两者之间只要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动,收入必定会发生变动。
凯恩斯指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成任何资产,而不遭受损失。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与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即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所决定。
(三)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是由英国的罗伯森和瑞典的俄林等人在古典利率理论的基础上,对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修正而提出的。
可贷资金理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了凯恩斯的货币因素和古典学派的实质因素。该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当前的储蓄;二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的投资需求;二是货币贮藏的需求。
(四)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理论
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后来由希克斯和汉森改造成著名的IS-LM模型。
利率决定收入的情况。由于利率影响投资,投资进而决定收入。只有当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水平才是确定的。均衡时,投资应该等于储蓄,由此得到一条利率—收入曲线,即IS曲线。
收入决定利率的情况。收入通过货币需求来决定利率,只有当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才能得到确定的利率。因此,我们可以在货币供求平衡条件下由一系列不同收入出发得到一条收入—利率的组合曲线,即LM曲线。
第七章 汇率及其决定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
(一)外汇是指可自由兑换的、并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接受和使用的外国货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包括各种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
动态的国外汇兑是指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借此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活动。
静态的国外汇兑则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外汇的种类
1. 根据外汇的来源与用途不同,可分为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外汇
贸易外汇是指一国出口所收入的外汇和进口支出的外汇,以及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从属外汇,如运费、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
非贸易外汇是指进出口贸易以外所收支的外汇,此类外汇有侨汇、旅游、航空、港口以及邮电等方面收支的外汇。
2. 根据外汇的可兑换程度不同,可分为自由外汇与非自由外汇
自由外汇是指不受任何限制就可自由兑换成任何国家货币的外汇。自由外汇具有完全可对兑换性和普遍可接受性。
非自由外汇是指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外汇。记账外汇就属于此类外汇。
3. 根据外汇交易的交割时间不同,可分为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
即期外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交割的外汇。
远期外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以后按合同约定的时间交割的外汇。
(三)外汇的性质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
外汇是可自由汇兑的金融资产。
外汇是国际间普遍可接受的金融资产。
(四)外汇的供给与需求
外汇的供给表示在一定的价格(即汇率)水平下,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外汇总量。
外汇的需求表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市场上所需要的外汇总量。
国内的外汇供给即国内企业出口货物,对外提供劳务,借入外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境外发行股票融资等。
国内外汇需求即国内企业进口货物,支付专利、技术和专家费用,偿还外债,对外投资建厂和购买股票、债券等。
(五)外汇的作用
1. 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 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便利国际清算的进行
3. 便利国际间资金余缺的调剂,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 保存货币的国际购买力,满足国际支付准备金的需要
二、汇率的概念、标价方法及种类
(一)汇率的定义
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即用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汇率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表示方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币B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币A来表示的,称为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币A折算成若干单位外币B来表示的,称为间接标价法。
(三)汇率的种类
1. 根据银行买卖中的报价不同,分为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
买入汇率,也称外汇买入价,是指银行向客户或同业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也称外汇卖出价,即银行向客户或同业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另外,外汇汇率还有中间价和现钞价。
中间价也叫中间汇率,是买卖价的平均数,中间价=(买入价+卖出价)÷2。
现钞价是指银行买卖现钞时所使用的汇率,银行在买卖外汇现钞时通常也有买入价与卖出价。
2. 根据各国制定汇率方法不同,分为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
基本汇率。即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汇率。
选择的关键货币一般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在本国的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
第二,在本国外汇储备中占比重最大。
第三,在国际上普遍被接受。
套算汇率。也称交叉汇率,是指本国货币对非关键货币的汇率,是本国货币以关键货币作为中介而推算出来的汇率。
3. 根据外汇交易交割时间不同,分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也叫现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也叫期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后,约定在两个营业日后的某个时间进行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若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就表明远期外汇升水(premium);若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则表明远期外汇贴水(discount);若二者相等,则为平价(at par)。
4. 根据银行汇付方式不同,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与票汇汇率
电汇汇率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某种货币买卖后,用电报或电传的方式委托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给收款人时所使用的汇率。
信汇汇率是银行在买卖某种货币后,用信函方式通知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或代理行支付款项时所采用的汇率。
票汇汇率是银行在买卖汇票、支票和其他票据时所采用的汇率。
5. 根据各国汇率管制的宽严划分,分为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即国家官方机构(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的汇率。
市场汇率,即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实际使用的汇率。
6. 根据汇率制度的不同类型,分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固定汇率是指相对稳定,在官方规定的范围内小幅变动的汇率。
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按政府是否干预又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自由浮动是政府对汇率的波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完全按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和调整。自由浮动也叫清洁浮动。
管理浮动,是指政府通过参与市场外汇买卖等手段,干预汇率的变动和走向,使汇率的变动对本国经济有利。
7. 根据银行营业时间来划分,分为开盘汇率与收盘汇率
开盘汇率,即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刚开始时进行首批外汇买卖时使用的汇率。
收盘汇率,即银行在一个营业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进行最后一批外汇买卖的汇率。收盘汇率通常是一个营业日最后10秒或60秒某种货币交易的最高汇率和最低汇率的平均数。西方国家金融报道中公布的汇率一般为当天或上一个营业日的收盘汇率。
8. 根据外汇买卖参与者来划分,分为银行同业间汇率与商人汇率
银行同业间汇率,即银行之间外汇买卖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外汇市场上商业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占整个市场的大部分,并且每笔交易的金额十分大,因此,银行同业间汇率也称批发汇率,比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易的汇率低,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差异比较小。
商人汇率,即银行与一般客户之间进行外汇买卖时所使用的汇率。商人汇率一般是在银行同业间汇率的基础上形成的。
9. 按衡量货币价值划分,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与有效汇率
名义汇率是外汇交易中使用的现实汇率。名义汇率是由市场的外汇供求决定的,名义汇率变化并不完全反映两种货币购买力相对水平的变动。
实际汇率按外国与本国物价指数之比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用来反映剔除两国货币相对购买力变动的影响后,汇率变动对两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影响。
有效汇率,又称多边汇率,是将一国货币与多个其他国家货币的双边汇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一般汇率指数,以反映该国货币对多种外币总的价值变化情况。
第二节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一、汇率的变动
(一)汇率变动的方向
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本币的数额增多,表示外币汇率上升,或本币汇率下跌;反之则相反。
在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本币折合外币的数额增多,表示本币汇率上升,或外币汇率下跌;反之则反是。
一国货币汇率具有上升趋势时称该国货币为“坚挺”,具有下跌趋势时称之为“疲软”。汇率不变或变动幅度很小时称之为“稳定”。
(二)汇率变动的幅度
(三)汇率变动的方式
1.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有法定升值与法定贬值
法定升值,即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法令形式提高本国货币含金量,从而相应地提高本币对外价值,降低外汇汇率。
法定贬值,即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法令形式降低本国货币含金量,从而相应降低本币对外价值,提高外汇汇率。
2. 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有上浮与下浮
上浮,即一国货币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影响而上升。
下浮,即一国货币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影响而下跌。
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一)货币流通状况
货币流通状况对汇率的影响程度,或者说真实汇率的变动程度,可由两国物价指数的对比,即相对通货膨胀率近似地测出。
(二)国际收支差额
各种因素对于现实汇率变动的影响,都是通过影响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关系而实现的。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过于求,会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在国际收支差额中,经常账户对汇率变动的长期走势有着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资本账户对汇率的影响,则主要是短期的。
(三)实际经济增长
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对汇率变动会产生长期的重要影响。
相对较高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通常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较快,会增加国内支出和进口,从而增加该国对外汇的需求,影响本币汇率趋于下跌。但如果实际经济增长引起出口增长超出进口,则该国汇率也可能不是下跌而是上升。
一般来说,一国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会提高该国货币的真实汇率。
(四)资金市场供求与利率
资金市场供过于求,不仅会降低一国市场利率,导致资本外流,资本账户逆差,使该国货币汇率下跌,而且过量的资金供应和信贷扩张,还会增加一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削弱其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影响经常项目差额,促使该国货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则反是。
(五)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外汇市场或调节国际收支。
为了将汇率的变动控制在政府希望的范围内,政府往往采取种种措施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汇率。这些干预措施对短期汇率的波动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对长期汇率的干预,各国主要采取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甚至实施直接汇率管制措施。
(六)心理预期
在市场心理预期引发的外汇交易中,投机交易对汇率变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稳定性投机。当外汇汇率高于其长期趋势水平时,投机者预期以后汇率会下跌,于是纷纷抛售外汇,使汇率变动低于其正常的波动曲线;当汇率低于其长期趋势水平时,投机者预期以后会上涨,于是开始购买外汇,使汇率变动高于正常的波动曲线。这种外汇买卖的结果是缩小了汇率波动的幅度,起到了稳定汇率的作用。
非稳定性投机。虽然外汇汇率已高于长期趋势水平,但投机者预期还要上涨,于是继续购买外汇,推动汇率上涨幅度高于正常的波动曲线;或者当外汇汇率跌至长期趋势水平以下时,投机者预期它还要跌,于是仍然抛售外汇,促使它进一步下跌,超过了正常波动曲线的跌幅。其结果是扩大了汇率波动的幅度,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偶发性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偶发性汇率变动是指在动荡时期,由于战争、政治和经济动乱以及市场心理预期等一些偶发性因素,导致资本流动混乱、外汇投机盛行而引起的汇率急剧反常的变动。
偶发性汇率变动一般都是短期性的,而且汇率波动剧烈、变动频繁、难以预测,因此会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二)实际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实际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涨落,影响商品和劳务收支差额,从而影响外汇供求关系。但实际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对贸易差额的调节效果。
(2)实际汇率变动会引起资本流出流入的变化。一般来说,实际汇率上升具有鼓励资本输出,扩大国外投资,抑制资本输入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2.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实际汇率上升时,会鼓励进口,促使国内物价下降;又会抑制出口,使大量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增加国内市场商品供应,从而压低国内物价。实际汇率下跌时具有相反的作用。
(2)一般来说,实际汇率上升具有减少国内生产和国民收入,并加大失业率的影响。实际汇率下降则有相反的作用。
3. 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由于本币汇率低估有利于扩大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常常故意降低汇率,以此作为对外倾销商品,争夺国际市场的一种手段。一国实行外汇倾销,又会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展开贸易战或货币战。其结果,必然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外汇管制盛行,破坏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
(三)名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名义汇率变动是与实际汇率变动相对而言的。当现实汇率与真实汇率同方向、同程度地变动,汇率的变动完全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汇率高估或低估的程度并未发生变化,即为名义汇率变动。
名义汇率变动是相对通货膨胀影响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的结果,它起着减缓或抵消通货膨胀影响的作用。
四、制约汇率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体制
汇率主要作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汇率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比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大一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大一些。
(二)该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
汇率主要作用于对外经济活动,并通过影响对外经济来影响国内经济。因此,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对外经济依赖程度越高,对外经济活动越多、范围越广,汇率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会扭曲汇率的作用,破坏汇率机制运行的规律。因此,实行严格外汇管制和其他管制措施,政府干预经济较多的国家,汇率的影响较小;反之则影响较大。
(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
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进出口品的相对价格来影响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因此进出口品供求的价格弹性也制约着汇率的作用。进出口品价格弹性较大的国家,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较大;否则影响较小。
第三节 汇率的短期决定——利率平价理论
一、利率平价理论概述
利率平价理论(简记为IRP),有的教科书也称为利息平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24年提出的。
利率平价理论的意义:
反映了远期升水与两国利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本国利率相对外国利率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汇率下跌,远期贴水;相反,当两国利差减小时,汇率上升,远期升水。
二、交易成本及对利率平价的修正
第四节 汇率的长期决定——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购买力之比,则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比价,又称平价)。
2.汇率与货币相对购买力或相对价格水平之间的经济关系
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表明汇率是一个取决于两国相对价格的名义变量。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即本币贬值,则汇率下跌。相反,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下降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上升,即本币升值,则汇率上升。这就是购买力平价所揭示的汇率与货币相对购买力或相对价格水平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三、弗里德曼的一价定律
四、交易成本及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
五、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触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这一本质问题,对纸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及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的关系作出了较好的解释,为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六、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变动完全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即只有物价影响汇率,其他因素的变化对汇率没有直接影响。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宏观经济变量都将影响汇率波动。除此之外,技术分析、心理因素以及政治、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也会对汇率变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将物价作为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是不完整的。
归结起来,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如下缺陷:
购买力平价仅仅着眼于表面现象之间的联系,并未触及汇率的全部本质。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视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其他因素。它不能解释短期与中期的汇率变动趋势,更难以解释有些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现象。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汇率变动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实际上,汇率变动与物价变动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第八章 风险管理及投资组合
第一节 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概念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现实生活中“风险”一词的概念:
风险是指可预测的不确定性;
风险是指出现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是指对发生某一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是指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
风险是一种无法预测的、实际后果可能与预测后果存在差异的倾向;
风险是指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
人们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构成要素有“损失”和“不确定性”。
二、风险的类型和来源
1.风险因素通常分为两类
(1)客观风险因素,它是指由自然力量或物质条件所构成的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组织管理模式、政策变化、利率变化等。
(2)主观风险因素,它是指由于人们的心理、行为等主观条件构成的风险因素,包括道德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2.风险按其结果的不同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1)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或只有损失的可能而无获利的可能的那些风险。
(2)投机风险是指既有获利的可能,也有发生损失的可能的风险。
3.风险按其是否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加以分散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变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或系统性因素引起的所有资产收益的可能变动。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汇率风险等。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资产市场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动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使投资者的购买力下降而引起的投资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未预见到的汇率变化所造成的资产收益发生变化。
(2)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可变风险。是指只对某个行业或公司产生影响的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违约风险等。
行业风险是指影响整个行业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失误引起该公司盈利水平下降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引起的风险。
违约风险也称信用风险,是指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其贷款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
三、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某些偏差,从而使金融活动参与者蒙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机会或可能。
金融机构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除了上述讨论的风险外,还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
流动性风险又称变现能力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流动比率过低,其财务结构缺乏流动性,由于金融产品不能变现和头寸紧张,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风险。
资本充足性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充足资本,不能满足各国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当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无法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时就会引发信用风险。
第二节 风 险 管 理
一、风险暴露
风险暴露是指金融机构、企业或者个体在各种业务活动中容易受到风险因素影响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或者说暴露在风险中的头寸状况。
个体可能因为职业、工作性质或消费模式的原因而面临着某种特殊类型的风险。
家庭可能因为其成员的疾病、失业等原因而面临着某种风险。
企业可能因为市场价格、原材料等原因影响其利润。
金融机构持有的各种风险资产价值将随着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变动。
二、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即识别和评估风险,确定减少风险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和决定采取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包括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收益条件下使风险最小化,或者在控制风险条件下使收益最大化。
风险管理的决策:是在事前不确定性情况下做出的,对于事后的确定性情况而言,它有可能是一个很差的决策,但不能就此而否定风险管理技术,只要是在当时所能获得的信息情况下所做出的最优反应。
三、风险管理的过程
1. 风险识别
就是指出分析对象所面临的重要风险是什么。
2. 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损失频率、损失程度和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
3. 风险管理方法
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以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包括:
(1)风险回避,是一种有意识地避免某种特定风险的决策。
(2)预防并控制损失,这是为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严重性而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可以在损失发生之前、之中或之后采取。
(3)风险留存,指风险暴露者自己承担风险并以自身财产来弥补损失。
(4)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转移给他人,如将带有风险的资产卖给他人或购买保险。
4. 方案实施
对于已识别的风险,在决定了采取某种风险管理措施后,接下来就是实施这些措施。
5. 风险管理评价
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
第三节 风险的转移
一、风险转移
若证券投资者预期证券价格将下跌时,又不愿意出售证券(他担心自己判断失误),但又害怕因证券价格下跌而受损,此时,他至少有三种方式进行风险转移。
与某金融机构签署协议,在将来某一时间按现在约定的价格卖出该证券。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因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因证券价格上涨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称为套期保值。
与某金融机构签署协议,获得在将来某一时间按现在约定的价格卖出该证券的一种选择权,作为代价,他将付出一定的费用(期权费)。这种费用相当于保险费,因而这种方法可称为保险。
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因持有该种证券价格下跌而造成的巨大损失。格言“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说的就是如此。
二、风险转移与保险
保险机构是承担风险转移的专门机构,它通过风险汇聚来控制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向大量的、同质的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承担被保险人一旦造成损失时的风险。保险依据的原理是概率统计中的大数定律。
期权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新型金融工具,其原理类似于保险。期权卖方(空头)通过卖出期权获得期权费来承担期权买方(多头)的风险,一旦损失真的发生时,期权多头通过执行期权将风险转嫁给期权空头。
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一种保险方式,它通过对存款的再保险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三、风险转移与套期保值
1. 套期保值与保险的区别
套期保值在减少风险暴露的同时放弃了可能的获利机会。通过套期保值,投资者防止了证券价格下跌造成损失的风险,但也放弃了证券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收益。
2. 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
建立对冲组合,使得当产生风险的一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冲组合的净价值不变。
第四节 风险的衡量
一、金融资产与资产选择
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从金融市场的交易角度来看,被视为交易的对象、手段,是金融工具。但从其持有者的角度来看,这些金融工具是投资者的金融资产。
对微观主体来说,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之和。但对全社会来说,财富只是实物资产的集合,而金融资产不过是债权债务凭证,它们对经济生活有很大作用,但本身并不是财富,只是一种虚拟证券。
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资产权衡:
1. 资产本身的收入
2. 资本收益
3. 交易成本
4. 风险
二、风险的度量方法—期望方差分析
三、资产选择的决策准则
(一)最大期望收益准则
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是指投资者选取各种可能投资项目或方案中期望收益最大的项目或方案进行投资。具体做法是先计算各种可能方案或项目的期望收益,然后选择期望收益最大者作为投资对象。
(二)最大期望效用准则
1. 概念
最大期望效用准则就是指投资者选取各种可能投资项目或方案中期望效用最大的项目或方案进行投资。
所谓效用就是一种投资的收益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满足程度。
一定的收益与风险带给不同投资者的效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较高的收益伴随着较高的效用,但由于较高的收益常有较高的风险,因此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往往并不是收益的线性函数。
2. 效用函数
按照效用—收益曲线的三种形状,现实中的投资者可分为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性型和风险偏好型。
(三)均值—方差准则
1. 概念
由于期望效用准则和效用函数在实践中难以使用,马柯维茨和托宾建立了均值—方差准则。
所谓均值—方差准则是指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资产中进行选择时,只需考虑其收益的均值和方差,而不必考虑投资者的决策类型的抉择准则。
2. 均值—方差准则的基本原理
任何投资者的决策都将满足在给定收益的情况下使风险最小,或者在给定风险的情况下使收益最大。因此,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在收益—方差平面上的无差异曲线。
第五节 投资组合预期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一、资产选择与投资组合
现实生活中,对每个微观主体来说,资产选择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决策过程。即使只有两种资产,人们也不会简单地选取一种而完全排斥另一种。
面临不同收益的金融工具选择时,人们在持有高收益但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的同时,也将选择收益较低但风险也低的金融资产。
面对多种资产和多种需要考虑的因素时,人们就会研究如何组合资产,使收益最高、风险最低。
二、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与风险
在资产组合时,投资者必须了解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和风险水平,以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产组合形成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和风险水平。
人们在进行资产组合时,追求的是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投资者首先要确定一个自己可接受的风险区间,然后确定与该风险区间相适应的收益率水平或区间,再选择某种资产组合来实现确定的收益。
第六节 投资组合理论
一、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
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依据组合中各成分资产所占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的。
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
(一)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有一些基本假设:
(1)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是一随机变量,投资者只知道收益率的概率分布,风险由收益率的方差度量;
(2)投资者以资产收益概率分布的两参数,即均值和方差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3)投资者是理性的,决策遵循期望—方差准则,即在风险一定下使得期望收益最大或者在期望收益一定下使得风险最小化。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能降低投资风险。降低风险的效果依赖于组合中证券的相关性,相关性越低,降低风险的效果越好。
(二)最优投资组合
对风险厌恶者来说,效用函数是一组下凸的无差异曲线。如下图,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与有效边界的切点就是该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由于不同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不同,故在同一有效集上选择的最佳组合也会有差异。在图中,投资者1的最优投资组合位于点C,而投资者2,其最优投资组合在点D。
三、引入无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组合
在金融资产中,股票属于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债券收益次之,风险也较小;国债风险最小,收益也最低,通常视为无风险资产。
第九章 资产定价
第一节有效市场假说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
有效市场假说(EMH)是由尤金·法玛于1970年首先提出的。在法玛看来,有效市场是满足如下条件的证券市场:
(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
(2)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
(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有效市场假说隐含的前提: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所有信息能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二、有效市场的三种形态
(一)弱式有效市场
弱式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信息集包含价格或收益的历史记录信息,即现在的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有关该证券的所有历史记录的信息。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变动完全是随机的,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通过使用任何方法分析这些历史信息来获取超额收益。坚信历史会重演的技术分析方法在弱式有效的市场中失效,即投资者无法通过对股票价格及其交易量进行统计图表分析来获取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
半强式效率(semi-strong-formefficiency)是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
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信息集包含了所有公布于众,为市场参与者所共知的所有信息,即现在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该证券过去的信息,而且反映了所有有关该证券的公开信息。
公开信息不仅包括有关公司的历史信息、公司经营和公司财务报告,而且还包括公开的宏观经济及其他公开可用信息。在这种假设下,除非投资者了解内幕信息并从事内部交易,否则不可能通过分析公开信息而获取超额收益。此时,不但技术分析失效,以证券公开信息为基础的投资价值等基本面分析也失效。
(三)强式有效市场
强式效率是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
在强式有效市场中,信息集包含了任何市场参与者所掌握的一切信息,即现在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该证券过去的信息和所有的公开信息,而且还反映了任何交易者掌握的私人信息。
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投资者能依靠所谓的内幕信息来获取超常收益,任何证券分析和试图搜索内幕信息的行为都是徒劳的。由于强式有效市场中不存在非正常收益,因此,凡是存在内幕交易的市场都不可能是强式有效市场。
三、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检验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就是验证证券市场是否存在有效市场的上述三种形态之一。
弱式有效市场中,由于价格变动是随机的,因此对弱式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侧重于检验前后期的价格或收益率变动是否存在自相关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随机游走模型。
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的检验是检验公共信息是否被股票价格所充分反映。其主要检验方法是事件研究法。
强式有效市场中,由于内幕人士和专业机构更易获得私人信息,因此,早期对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集中在对内幕人士和专业机构是否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检验。
四、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即存在周末效应、年末效应和小公司效应。
周末效应是指每周周一的股票价格最低而周五的价格较高,从而若周一买入周五卖出,则可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的现象。
年末效应与周末效应类似,它表现为年末股价下跌,年初上升。
小公司效应是指在剔除风险因素后,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
第二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概述
CAPM的基本思想就是求得达到均衡时人们承担风险的市场报酬。
CAPM认为,在均衡状态下,任何投资者所持风险资产的相对比例等于风险资产市场组合中的相对比例。
在一致性预测和最优化原则假设下,每位投资者所持风险资产的相对比例是完全一样的,使资产市场出清的唯一方法是使风险资产的最优相对比例恰好是它们的市场价值的比例。
我们将按市场价值的相同比例持有所有资产的投资组合,称为市场投资组合。若市场投资组合中不含有无风险资产,则称为风险资产的市场组合。
二、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溢价
CAPM认为,任何证券的风险溢价只与它对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贡献度成比例。均衡时,投资者只有通过承担市场风险才能得到更高的预期收益率。在CAPM看来,只有与市场相关的证券风险才是真正重要的。
根据CAPM,市场投资组合风险溢价的大小是由投资者对风险厌恶的总体程度和市场收益的波动性决定的。为使投资者承担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必须向他们提供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预期收益率。人们风险厌恶的平均程度越高,所需的风险溢价就越高。
三、单个证券的β值和风险溢价
均衡的资产价格和预期收益率能使理智的投资者愿意持有最优投资组合中的资产。根据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必须以预期收益率作为补偿这一思想,如果A证券的预期收益率高于B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则A证券的风险大于B证券的风险。
在投资组合理论中,有效投资组合的风险用衡量。但在CAPM中,收益率的标准差通常并不能衡量证券的风险,衡量某一证券风险的是其值。
第三节 套利定价模型(APT)
一、套利
利用证券定价之间的不一致进行证券买卖,从中赚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称为套利。
如果投资者发现某一组合在零净初始投入条件下,可获取正的或确定的收益,则所有投资者都将寻找这一机会,其结果是价格回归均衡状态,正收益降低至零,致使该投资机会最终从市场消失。当所有类似的投资机会都从市场上消失时,市场重归均衡状态,由此可以得到与CAPM模型相似的风险—收益关系。
二、套利定价理论与投资组合
史蒂芬·罗斯(Stephen Ross)从市场所有套利交易都失效时的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来研究APT模型。APT模型的基本假设有:
(1)证券的收益率由某些公共因素和微观公司信息的随机扰动因素共同决定。
(2)允许卖空,且卖空所得可为做空者支配。
三、套利定价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套利定价理论强调的是无套利均衡原则,它依赖于“资本市场中的理性均衡会消除套利机会”这一假设。即使只有少数投资者注意到市场的不均衡,违反套利定价关系也将引起巨大的压力而使其恢复均衡。
CAPM是典型的收益风险权衡所主导的市场均衡,是许多投资者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CAPM是在内在的难以观察的市场投资组合的假定基础之上推导出来的。
由于APT着眼于无套利条件,没有市场或指数模型的进一步假定,所以APT不能排除掉任何个别资产对期望收益—关系的违反。因此,在单项资产定价中,CAPM理论及其假设仍然处于主导性地位。
四、多因素的套利定价理论
在单因素模型分析中,假设只有一个系统因素影响资产收益,过于简化。现实中,资产的收益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实际研究中通常涉及以下三大类:
总量经济活动参数,如GDP的增长率等。
通货膨胀率。
与市场利率有关的参数。
类似于单因素模型,多因素的套利模型可同样给出。
第四节 期权定价理论
一、期权概述
(一)期权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它为期权的持有者提供了一项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以一个固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标的资产的权利。
每一张期权合同都包含以下四种要素:
(1)期权的到期期限。
(2)期权的执行价格。
(3)期权的数量。
(4)期权的标的资产。
(二)期权的分类
1. 按期权所赋予的权利的不同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看涨期权赋予其购买者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一时间以固定的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又称为买入期权(买权)。
看跌期权赋予其购买者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一时间以固定的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又称为卖出期权(卖权)。
2. 按期权的执行时间不同划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欧式期权,即期权持有者只能在到期日才能行使权利。
美式期权,即期权持有者能在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时间行使权利。
(三)期权的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我们称立即执行期权所带来的收益为期权的内在价值。
期权的实际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差就是期权的时间价值。
期权的大部分时间价值其实是一种波动性价值,只要持有者不执行期权,其收益就不可能小于0,虽然看涨期权现时执行无利可图,但仍有正的价格,因为一旦标的资产价格上涨,就有潜在的无限获利机会,而在标的资产价格下跌时,至多是期权以零值失效损失期权费,而不会遭受更多的损失。
二、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
标的资产当前价值。标的资产当前价值的上升能够增加看涨期权的价值。看跌期权则恰好相反,随着标的资产当前价值的上升,期权的价值将减少。
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即方差)。标的资产价值的波动幅度越大,期权的价值将越高。
标的资产支付的红利。在期权的有效期内,如果标的资产支付红利,将减缓标的资产价值的增长,甚至可能下跌,因此该资产看涨期权的价值将是预期红利支付额的递减函数,而看跌期权则恰好相反。
期权的执行价格。对看涨期权而言,期权的价值随着执行价格的上升而降低,看跌期权则恰好相反。
期权的到期期限。期权的到期期限越长,该期权的时间价值越大,从而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将变得更有价值。另一方面,对看跌期权而言,随着到期期限的延长,其未来收益的现值的不确定性增加,因而其综合影响是不确定的。
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利率的升高将使看涨期权的价值上涨,使看跌期权的价值下降。
三、Black-Scholes定价模型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运用于标的资产价格运动是连续的正态分布的情形。它有以下基本假设:
(1)标的资产价格运动符合几何布朗运动。
(2)没有交易费用或税金,所有资产是完全可分割的。
(3)期权是欧式期权,在期权有效期内不支付红利。
(4)允许卖空标的资产或其衍生证券,并可以使用全部所得。
(5)市场是连续交易的。
(6)无风险利率r是常数,且对所有期限都相同。
(7)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第十章 金融机构概述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一、金融机构体系的概念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运动、信用关系和金融市场活动都离不开各种类型的专门从事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相互协作,相互联系,构成具有整体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
所谓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一国的金融体系,如果着重从金融机构角度来分析,便是金融机构体系。它实际上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
金融机构通常分为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部分。
就其经营活动的特点来划分,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一般包括四大部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各类专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除了银行金融机构以外,各国通常还有各种类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有: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储金局等。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区别
(一)资金来源和运用不同
(二)信用创造功能不同
(三)监管方式和程度不同
(四)地位和作用不同
总体而言,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中,中央银行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主体和基础,银行与非银行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四、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概念
所谓金融中介,就是介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发挥融资媒介作用的服务性机构。
(二)存在的必要性
1. 降低交易费用
2. 降低风险
3. 调节借贷数额和期限
4. 反映和调节经济活动
第二节 银行金融机构
一、银行的发展演变
(一)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前2 000年前,巴比伦的寺庙即已代人保管金银,收取管理费用,可将其贷出收取高利。
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其他几个城市出现了银行业,从事存款、代理支付、汇兑和放款业务。
中国的货币经营业和银行业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公元420-589年),寺院就经营质押业务,并利用聚集的资财放高利贷。
(二)现代银行
现代西方银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途径基本上有两条:一是由早期高利贷性质的银行演变而成;二是以股份制形式组织起来的新型商业银行。
现代银行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利息水平较低。
二是信用功能扩大。
三是具备信用创造功能。
(三)银行发展新趋势
电子化。银行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办理存款取款、发放信用卡、清点钞票、处理支票、清算票据、储存资料等项工作。
国际化。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借贷资本自由出入国境,逐步形成世界金融市场。
自由化。包括利率自由化、货币兑换自由化和金融业务自由化,银行的跨业务金融成为潮流。
二、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
(一)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信用机构。由于它主要依靠吸收存款作为其放款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存款银行”。
有关商业银行的详细内容在第十一章中阐述。
(二)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代表国家统领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并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最高金融机构。
有关中央银行的详细内容在第十三章中阐述。
(三)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出资组建,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从事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信用机构。
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特征:
(1)与政府联系密切。
(2)经营目标的非盈利性。
(3)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基本固定。
(4)特殊的融资原则。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类型:
(1)按活动范围分为全国性或地方性政策性金融机构。
(2)按组织结构划分为单一型或“金字塔”形。
(3)按业务分为信贷机构和保险机构。
(4)按业务领域划分为农业、中小企业、进出口、住房、经济开发、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以及环境、国民福利等金融机构。
(四)专业银行
所谓专业银行,是那些专门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其与商业银行的差异:
(1)在业务范围方面,专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不同,它并不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银行业务,也不提供所有形式的金融服务。
(2)在资金来源方面,除吸收各种存款外,很多是依靠发行债券来筹集营运资金。
(3)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一般集中于特定的行业、特定的用途。
(4)在资金的期限结构上,专业银行一般不经营活期存款业务,以中长期融资为主。
世界各国的专业银行的主要种类:
(1)投资银行。也称为“长期投资银行”或“长期信贷银行”,是一种专门办理对工商企业的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以满足企业对固定资本需要的专业银行。
(2)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最主要的专业银行之一,是专门为开发经济和基本建设投资提供长期信贷的银行。
(3)储蓄银行。是吸收居民货币积蓄和社会上小额闲置货币资财的信用机构。
(4)不动产抵押银行。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作抵押办理放款业务的银行。
(5)外汇银行。是专门从事外汇和国际结算业务的专业银行。
(6)其他一些专业银行。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一、证券机构
证券金融机构是与证券交易有关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和证券商。
证券交易所是买卖股票、公债、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的组织,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证券公司是专门从事有关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融企业。
证券经纪人是在证券市场交易中充当双方的中介、收取佣金的商人。
证券商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买卖业务的商号和商人。
二、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依靠投保者交纳的保险费而聚集货币资金,用来对有价证券等进行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金融组织。
保险公司把从参与保险的客户那里收取的保险费集中起来,建立保险基金,当个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就从保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基金,根据契约规定予以赔偿。这样,个别、少数的损失由全体投保人共同分担。
保险公司除了补偿损失外,还将其所吸收的资金用于投资。
三、信托投资公司
1. 概念
信托投资公司是办理各种信托业务的信用机构。通常主要有办理信托存款、信托放款和投资、代理发行企业股票和国家债券、代理买卖和出租房地产、代管财产、办理遗产转让和代保管业务等。
2. 信托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
(1)客户委托存款、委托贷款、委托投资所集聚的资金。
(2)经济联合体投资。
四、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是专营耐用品的租购或分期销售业务的机构。
一般以接受定期存款、兼营外汇、联合贷款、包销证券、不动产抵押、投资咨询服务为其主要业务,类似于长期投资银行。
五、信用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是吸收城镇小手工业者或农民为社员的一种信用组织。
信用合作社以社员缴纳的股金和吸收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
信用社可分为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两种,前者是城市手工业者的组合,后者则是农民经济的信用组合。
信用合作社除了办理社员的存放款业务之外,还购买政府公债或把资金转存于其他金融机构,这对社会融资流动也很有好处。
六、储金局
储金局泛指各种储蓄机构,是以吸收居民小额存款为特征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储蓄贷款协会和邮政储金局。
储蓄贷款协会是在集股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所得资金用抵押方式贷予会员购买住房或投资于住宅建筑抵押债券方面。
邮政储金局是除美国以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极通行的金融机构,其目的在于利用遍设各地的邮局,吸收小额储蓄。
七、租赁公司
租赁公司是通过融物形式起融资作用的企业。租赁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金融租赁和经营租赁。
金融租赁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一种信用方式。
经营租赁是出租人将自己经营出租的设备和用品反复出租的租赁行为。
目前国际上的租赁行业由三种类型的机构组成:
银行或与银行有关的金融机构所属的租赁公司。
属于制造商的租赁公司。
综合经营并独立开业的租赁公司。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三、重难点讲解
1、利率的决定因素
资金供求状况。当市场资金供不应求时,市场利率会呈现上升的压力;当市场资金供过于求时,市场利率会呈现下降的压力。
平均利润率。当利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资金借贷者将无利可图;当利率低于或等于零,资金贷出者将无利可图。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上升后,名义利率就会因通货膨胀的补偿而随之上升;反之,物价水平下降后,名义利率就会因通货膨胀的下降而随之减少。
汇率水平。通常,本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增加和外资流入,进而增加国内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利率会产生下降的压力;反之,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增加和资本外流,从而减少国内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利率便会产生上升的压力。
国际利率水平。对一国来说,若国际利率水平高于本币利率水平,会刺激资本外流,增加套汇、逃汇活动,导致基础货币回笼,货币供给量减少,本币利率呈上升压力;反之,若国际利率水平低于本币利率水平,会刺激资本流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本币利率呈下降压力。
国家经济政策。国家以调整优惠利率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扶优限劣的目的;以提息、降息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规定利率上限的方式实施对利率、物价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管理。
利率管制。利率管制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如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利率或规定利率变动的上下限。
此外,银行的贷款利率还受到其资金成本、借贷期限、借贷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2、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一)货币流通状况
货币流通状况对汇率的影响程度,或者说真实汇率的变动程度,可由两国物价指数的对比,即相对通货膨胀率近似地测出。
(二)国际收支差额
各种因素对于现实汇率变动的影响,都是通过影响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关系而实现的。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过于求,会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在国际收支差额中,经常账户对汇率变动的长期走势有着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资本账户对汇率的影响,则主要是短期的。
(三)实际经济增长
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对汇率变动会产生长期的重要影响。
相对较高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通常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较快,会增加国内支出和进口,从而增加该国对外汇的需求,影响本币汇率趋于下跌。但如果实际经济增长引起出口增长超出进口,则该国汇率也可能不是下跌而是上升。
一般来说,一国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会提高该国货币的真实汇率。
(四)资金市场供求与利率
资金市场供过于求,不仅会降低一国市场利率,导致资本外流,资本账户逆差,使该国货币汇率下跌,而且过量的资金供应和信贷扩张,还会增加一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削弱其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影响经常项目差额,促使该国货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则反是。
(五)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外汇市场或调节国际收支。
为了将汇率的变动控制在政府希望的范围内,政府往往采取种种措施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汇率。这些干预措施对短期汇率的波动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对长期汇率的干预,各国主要采取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甚至实施直接汇率管制措施。
(六)心理预期
在市场心理预期引发的外汇交易中,投机交易对汇率变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稳定性投机。当外汇汇率高于其长期趋势水平时,投机者预期以后汇率会下跌,于是纷纷抛售外汇,使汇率变动低于其正常的波动曲线;当汇率低于其长期趋势水平时,投机者预期以后会上涨,于是开始购买外汇,使汇率变动高于正常的波动曲线。这种外汇买卖的结果是缩小了汇率波动的幅度,起到了稳定汇率的作用。
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变动完全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即只有物价影响汇率,其他因素的变化对汇率没有直接影响。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宏观经济变量都将影响汇率波动。除此之外,技术分析、心理因素以及政治、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也会对汇率变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将物价作为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是不完整的。
归结起来,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如下缺陷:
购买力平价仅仅着眼于表面现象之间的联系,并未触及汇率的全部本质。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视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其他因素。它不能解释短期与中期的汇率变动趋势,更难以解释有些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现象。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汇率变动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实际上,汇率变动与物价变动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4、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
标的资产当前价值。标的资产当前价值的上升能够增加看涨期权的价值。看跌期权则恰好相反,随着标的资产当前价值的上升,期权的价值将减少。
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即方差)。标的资产价值的波动幅度越大,期权的价值将越高。
标的资产支付的红利。在期权的有效期内,如果标的资产支付红利,将减缓标的资产价值的增长,甚至可能下跌,因此该资产看涨期权的价值将是预期红利支付额的递减函数,而看跌期权则恰好相反。
期权的执行价格。对看涨期权而言,期权的价值随着执行价格的上升而降低,看跌期权则恰好相反。
期权的到期期限。期权的到期期限越长,该期权的时间价值越大,从而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将变得更有价值。另一方面,对看跌期权而言,随着到期期限的延长,其未来收益的现值的不确定性增加,因而其综合影响是不确定的。
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利率的升高将使看涨期权的价值上涨,使看跌期权的价值下降。
四、下一阶段学习建议
认真学习教材、自学课件。根据第一章的基础知识,提前预习第十一章到第十五章的内容。把握住课程主脉,再学习各个部分的知识,就能做到全局在胸,知著见微。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对于重点的概念、基本原理、知识要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笔记。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增强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