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府能力建设分析
——论政府创新能力与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与现状简要阐述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在“一五”计划时期和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得到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使我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东北开始落伍了。统计资料表明,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由原来的16.5%下降到9.3%,降幅超过40%。① 尤其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企业步履艰难、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转制困难、债务负担严重等,被称为“东北现象”。
“新东北现象”是相对于“东北现象”而言的。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曾是我国重要粮仓的东北三省出现了传统优势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快等较为尖锐的问题,东北农业再次遭遇了与当年工业几乎相同的尴尬,经济界和媒体称之为“新东北现象”。有数据显示,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由原来的16%以上降至9.3%。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排位不断后移:辽宁省从全国第2位下降到第5位,吉林省从第15位降至第18位,黑龙江省则从第7位降至第14位。一个戏剧性对比可以显示东北的兴衰沉浮:改革开放之初,辽宁的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的GDP是辽宁的2倍。经过百年高强度的开发,东北的许多资源已经进入枯竭期。东北的何去何从,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简析其落伍成因及政府创新与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一)简析其落伍成因
关于“东北现象”的由来及其本质,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因和振兴之道,研究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主要有:改制假说,政府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假说,转型假说,发展和开发假说,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假说,区位优势畸变假说,市场需求约束假说,技术决定论,要素禀赋假说或者资源决定论等。总的说来,现有的关于东北现象的研究大多数依然坚持传统的实物经济分析,强调技术、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要素禀赋和自然资源等实物因素的重要性,从货币金融视角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理论文献并不多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结为东北现象是由8大约束造成的,主要包括1、历史约束。包括东北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和历史惯性,以及文化和观念,意识形态,信用状况等软环境因素的约束。2、制度约束。3、技术约束。4、市场约束。5、金融约束。6、政府约束。7、区位约束。8、要素约束。技术约束、市场约束是短期的约束,而制度约束、政府约束等是长期的约束。有些是软约束,有些是硬约束。东北老工业基地落伍是诸多约束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的约束在东北现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东北振兴关键在于从多重约束条件下找出突破口,创造条件,破除约束,从而实现东北振兴。
(二)政府创新与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1、沉疴东北:结构转型刻不容缓
计划经济时代风光无限的东北之所以在市场化进程中沉疴不起,必有其结构性原因。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长期充当全国的“总装备部”,而一旦打开国门,其弱势地位立即凸现出来,市场份额直线下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重工业领域不具备比较优势;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曾以机械化农场闻名全国,但农业领域开放之后,只能在西方现代农业面前相形见绌;东北的自然资源长期以计划价格调拨外运,许多资源型城市既无资金积累也无危机意识,错过了发展接续产业的机会。由于东北产业结构以资本密集型部门为主,在资本稀缺的中国难以通过自然途径生成,必然依赖国家大规模投资,因此东北国有经济比重极高,大型国企、中央企业密布,国有经济的所有弊病在东北也就更为深重。东北的经济问题本质上属于结构问题,结构问题的暴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对问题的性质缺乏清醒的认识,错过了利用缓冲期积极调整的机会,听任原有的不合理结构不断固化,那么危机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2、东北再造:重振雄风时不我待
今年5、6月间,国家总理温家宝考察辽宁省,8月初又考察了黑龙江、吉林两省,并在长春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东部地区发展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尽管相关方案和时间表尚在制订之中,但“振兴东北”这个从中国最高决策层传来的关键词,还是令白山黑水的情绪指数一夜沸腾。就像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之初引起的轰动那样,东北官员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编制规划,更有人向投资者振臂高呼“闯关东”。振兴东北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3、东三省:革故鼎新再创辉煌
复兴东北,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西方发达国家重工业向海外转移的有利时机,开展广泛的合资与合作,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在产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位置;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积极引进外部资本改造国有企业,同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绝非朝夕之功,与西部大开发相比,东北转型更为艰难,因为西部原来基础薄弱,近于在一张白纸上画图,只需做好增量文章,而东北局势盘根错节,往往需要推倒重来,消化存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复兴东北,首当其冲的就是债务问题,这不仅包括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与退休金,还包括社会保障巨额缺口和自然资源开发补偿欠帐,而追根溯源,终极责任者是各级政府,终极受损者是职工与公众。负债必须以资产抵偿,解铃还需系铃人,化解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如何处置国有资产。从更深的层次分析,既然东北问题的产生主要缘于政府行为,那么今后各级政府如何分摊转型成本、如何确定自己的角色与职能、如何为市场化进程清理环境,将决定这一“新辽沈战役”的结局。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关键工作就是政府创新。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目前正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作为战略决策者和指挥者的党和政府,在这场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所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振兴东北提高政府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攻破“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
我认为破除金融约束是振兴东北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现代经济实际上是一个货币经济,而不是实物经济,传统的实物经济对货币金融因素的忽视,导致他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缺乏新思路。传统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东北老工业基地陷入困境的原因,更谈不上用来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约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多重约束中的关键所在,不论是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区域优势重建都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破除金融约束是破除技术约束、市场约束和地理约束等其他多重约束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货币金融支持和金融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破除金融约束,提升金融支持,加快金融转型,发挥现代金融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根本出路。现代经济是一个货币经济,而不是传统的实物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和金融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东北振兴的出路所在。振兴东北,金融先行。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破除金融约束,是振兴东北的客观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已经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和再造。因此从金融转型视角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科技投入
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直接和间接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2.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在年初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7年,市财政科技投入要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3.2006—2008年,东北各省市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市创新专项”)。主要用于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以及科技投融资引导(贷款贴息、担保补偿、风险投资补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