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2日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手续,至此,中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走完法律程序,并购成功后的吉利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企业。
北京时间2日下午,福特汽车公司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交接仪式上,正式把沃尔沃资产交割给吉利控股集团。吉利集团称,根据协议规定,就养老金义务和运营资本等因素做出调整后,吉利集团为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开出了票据并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但是吉利没有透露开出票据的金额。
据了解,此前的3月28日,双方在瑞典哥德堡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
据了解,一家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的30%,这家企业就可以认定为跨国公司。因此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美元的沃尔沃轿车完成并购后,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的吉利集团一跃成为中国首个跨国汽车企业。
吉利控股集团2日同时宣布,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将加入沃尔沃轿车公司并接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职。此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宣布自己将出任沃尔沃轿车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担任副董事长。
为了兑现“恢复沃尔沃昔日辉煌”的承诺,李书福为沃尔沃组建了一支汽车企业运营“梦之队”。李书福此前就曾表示,他不会派出一支中国团队去接管沃尔沃。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先海认为,新沃尔沃超豪华的管理团队体现出跨国企业管理层高起点、国际化的特点。
李书福认为,“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使中国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可以一举进入国际高端汽车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同时可以掌握部分汽车核心技术。”李书福说,“这对中国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变成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即便拥有了雄厚的资金背景,建立了豪华的管理团队,吉利沃尔沃这场“蛇吞象”式的并购,最后会不会以消化不良收场,仍然令人担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吉利沃尔沃并购案评价说,“对中国来说,资源、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是并购的主要目标,因为利润空间日益微薄的中国制造业必需依赖资产并购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现在进行海外并购,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清晰的战略眼光和整合能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收购成功的例子不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教授说。
据了解,吉利计划使沃尔沃在中国的汽车销量在中国有大幅增长,并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使沃尔沃产能5年内达到60万辆。
请结合此篇报道以及其他媒体报道,分析以下问题:
1.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动机有哪些?
2.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有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出自第六单元)
案例:美菱重蹈海尔竞购失利覆辙国际化仍在初级阶段
本土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再遇挫折。近日,美菱电器竞购意大利第一、欧洲第三的老牌家电制造商意黛喜,却被半路杀出的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成功抢食。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家电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出海梦想。但骨感的现实却是,从TCL收购汤姆逊至今已过20年,中国家电的国际化仍缺少成功先例。业内专家认为,本土家电企业仍旧缺少足够的人才、技术和财力,中国家电的国际化之路仍处在探索阶段。
美菱重蹈海尔竞购失利覆辙
对于意黛喜,美菱给出的价格足够诱人。据业内人士透露,美菱给出意黛喜的报价为每股12欧元,高于惠而浦给出的每股11欧元的报价。但意黛喜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Gian Oddone MerliZE表示:“过去数月的讨论证明,惠而浦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实际上,参与意黛喜竞购的不止美菱一家,国内的海尔也对意黛喜虎视眈眈。
这不是国产品牌第一次在国际并购中失意。2005年,海尔报价22.5亿美元,试图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但惠而浦以更高价格突然杀入,海尔最终放弃收购。
对于海尔和美菱的失利,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刘荷清认为,事实上本土家电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并购实力。惠而浦去年营收达190亿美元,美菱电器去年营收为105亿元人民币,差距在10倍以上;即使和意黛喜相比,美菱也不占上风,2013年全年收入为26.7亿欧元,约合226亿人民币,也是美菱的两倍左右。
“差距不仅仅在资本实力上,更在品牌、技术等方面。”刘荷清指出。意黛喜宁愿接受更低的报价,表明对于中国家电企业的实力并不认可。
家电业海外并购进入低潮期
虽然并不缺少零星的并购事件,但业内观察者却认为国产家电的并购潮在冷却。2003年,中国电视企业TCL收购法国汤姆逊,这起“蛇吞象”的并购被视为中国家电企业开始国际化的标志。但国产家电的海外并购第一波浪潮并未持续多久,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缺少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TCL收购汤姆逊后,不但未使汤姆逊扭亏,反倒牵连自身陷入多年的亏损泥潭。
第二波并购潮发生在2010年至2012年,这三年中本土家电行业龙头纷纷出手。2010年5月,美的收购埃及Miraco公司32.5%股份;2011年7月,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电机白电业务;2011年8月,美的收购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旗下开利拉美空调业务51%股份;2012年11月,海尔收购新西兰斐雪派克超90%股份。每笔交易动辄数十亿人民币,都是大手笔。
2013年至今,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却明显冷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2010年前后几年,国产家电受到政策刺激增速飞快,但近两年政策退出之后,都在忙着治理后遗症。”刘荷清指出。
但国内家电市场的疲软却又逼迫企业必须走出国门,不少企业都希望在国际市场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并购还会有,但企业会更加谨慎。”一个代表企业就是创维。创维集团CEO杨文东日前指出,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家电市场的寒冬期,尤其是彩电市场,创维选择过冬的方法即是推进海外市场。接盘国际化较为成熟的企业,可以减少建厂、建渠道等投入的时间。此前,创维以1元人民币接盘厦华南非公司100%股权,便可看做是谨慎试水。
国际化仍在初级阶段
“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的代表被认为是TCL和海尔,但两家的国际化都是不成功的。”有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指出。TCL的国际化教训已经成为经典教材;而看起来比TCL走得顺利的海尔,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在海外,海尔仍然被认为是低端品牌。而从营收上来看,2013年海尔冰箱业务出口收入同比下降6.21%,洗衣机业务出口收入同比下降20.58%,海尔这两大支柱品类均在下降。在一位空调行业人士看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
并购也不再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手段。“不能够依赖并购。”刘荷清认为,“并购速度快,但风险也大。”而根据志高新闻发言人黄通华透露,志高近年来的做法是“国际市场国内化”,就是说在海外市场上同样进行渠道、营销等方面的深耕细作。美的的做法则是先与当地的强势品牌进行合作建厂,完善渠道熟悉市场,之后再在当地建立工厂。“两种方式都不快,但更稳健。”
2014-07-18 改编自: 羊城晚报(广州)
羊城晚报记者帅鹏坤 实习生 张馨梦
问题1: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信息,请问促使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2:请问中国家电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有哪些方式?每种方式的利弊有哪些?
答题要领:
问题1:案例中提到下列因素:国内家电市场疲软;国产家电受到政策刺激增速飞快。
问题2:文中提到了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并购,二是“国际市场国内化”,三是先与当地的强势品牌进行合作建厂,完善渠道熟悉市场,之后再在当地建立工厂。第一种方法短平快,但是风险高;后两种方法更为稳健,但是耗时长,容易丧失市场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