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资料来源(谋学网www.mouxue.com)(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 社会秩序的稳定
B. 民主程度的提高
C. 自然环境的改善
D. 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 分
2. “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满分:1 分
3. 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 自然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艺术
满分:1 分
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
A. 具有客观性
B. 具有能动性
C. 具有历史局限性
D. 具有社会性
满分:1 分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 风来雨至
B. 冬去春来
C. 磨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满分:1 分
6.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 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 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 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 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满分:1 分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满分:1 分
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 涨潮和退潮
B. 日蚀和月蚀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 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满分:1 分
9. 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 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 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 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满分:1 分
10.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 政治标准
B. 经济标准
C. 道德标准
D. 社会标准
满分:1 分
11. 历史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B. 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C. 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D.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满分:1 分
12. 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 )
A. 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 意识的本质问题
C. 世界的本原问题
D. 真理的本性问题
满分:1 分
13. 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满分:1 分
14. 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 )
A. 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B.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满分:1 分
15.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风俗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满分:1 分
1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概念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B.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C.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D.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
满分:1 分
17.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物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满分:1 分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满分:1 分
19.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说明( )
A. 革命的运动是由革命的理论派生的
B.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 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基础
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满分:1 分
20. 因果联系是( )
A. 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B. 事物之间的一种外在的联系
C. 事物之间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D. 一切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满分:1 分
21. 世界观是( )
A. 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B. 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满分:1 分
2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
D. 真理具有相对性
满分:1 分
23.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满分:1 分
24.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 实事求是
B. 阶级斗争理论
C. 社会发展理论
D.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满分:1 分
25. 相对静止是指 ( )
A. 事物绝对不动
B. 事物永恒不变
C. 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满分:1 分
26.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 社会分配的原则
C. 社会风气的状况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 分
27. 一个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这里的生产者是指( )
A. 绿色植物
B. 食草动物
C. 食肉动物
D. 各种菌类
满分:1 分
28.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 一个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满分:1 分
29. 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是( )
A.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 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高低
满分:1 分
30.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
A. 无限性
B. 间隔性
C. 可逆性
D. 不可逆性
满分:1 分
31. 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 一果多因
B. 一因多果
C. 同因异果
D. 同果异因
满分:1 分
32. 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
B. 生产劳动发展史
C. 宗教信仰变迁史
D. 政治制度演变史
满分:1 分
33. 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是( )
A. 地理环境
B. 生产劳动
C. 社会关系
D. 社会意识
满分:1 分
34.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 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 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满分:1 分
35.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
A. 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C. 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 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满分:1 分
36.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或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满分:1 分
37.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客观性
B. 实践性
C. 历史性
D. 社会性
满分:1 分
38.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 生物学、道德、宗教
B. 逻辑学、哲学、道德
C. 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满分:1 分
39. 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 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科学实验
D. 生产实践
满分:1 分
40.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满分:1 分
4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满分:1 分
42.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满分:1 分
4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满分:1 分
44.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 指出物质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45.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是( )
A. 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
B. 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
满分:1 分
46.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 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满分:1 分
4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 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 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 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满分:1 分
48.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 劳动者的素质
B. 劳动工具的状况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质量
满分:1 分
49.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B.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C.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 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
满分:1 分
50. 时间和空间是( )
A. 物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 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满分:1 分二、资料来源(谋学网www.mouxue.com)(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满分:2 分
2.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满分:2 分
3. 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
A. 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 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C.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 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满分:2 分
4. 《荀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 质变优于量变
D.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满分:2 分
5. 在自然界中,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满分:2 分
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人的( )
A.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C. 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
D. 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满分:2 分
7.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满分:2 分
8. 久旱下雨,对农作物有利,水涝成灾,下雨对农作物生长有害,这说明( )
A.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外部
B. 事物的联系是绝对的普遍的
C.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满分:2 分
9.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的一切变化
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满分:2 分
10.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 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 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 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 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满分:2 分
11.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2 分
12.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 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满分:2 分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
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 它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之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满分:2 分
14.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 激变论的观点
满分:2 分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 客观事物
B. 主观意志
C. 社会存在
D. 社会实践
满分:2 分
1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人口因素
B. 地理环境
C. 文化传统
D. 生产方式
满分:2 分
17. 政体问题说的是( )
A. 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 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满分:2 分
18.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满分:2 分
19. 国家的本质是( )
A. 社会全体成员的代表
B. 社会武装力量的代表
C. 管理社会各个行业的机构
D. 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满分:2 分
2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普通联系规律
C. 永恒发展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满分:2 分
21.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A. 国家政权
B. 政党组织
C. 司法机构
D. 武装力量
满分:2 分
22.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
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 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D.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满分:2 分
23.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 宗教
B. 艺术
C. 哲学
D. 逻辑学
满分:2 分
24.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 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 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满分:2 分
25.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是( )
A.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 国家的管理形式
C.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D.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方法
满分:2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