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 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
A.建筑物类型
B.离震中的距离
C.行政区划
D.城市大小
2.抗震设防结构布置原则是( )。
A.合理设置沉降缝
B.增加基础埋深
C.足够的变形能力
D.增大自重
3.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对建筑抗震不利的是( )。
A.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
B.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
C.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地段
D.断层破碎带地段
4.梁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称为梁的( )。
A.剪压比
B.剪跨比
C.轴压比
D.高宽比
5.下列( )不属于提高结构延性的构造措施。
A.强柱弱梁
B.强剪弱弯
C.强节点弱构件
D.强梁弱柱
6.根据《规范》规定,下列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A.砌体房屋
B.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部不存在软弱粘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8层、高度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C.规范规定的可不进行上部构造抗震验算的建筑
D.以上资料都正确
7.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属于框架柱常见震害的是( )。
A.剪切破坏
B.受压破坏
C.压弯破坏
D.弯曲破坏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定义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 )的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A.10%
B.2%—3%
C.63.2%
D.50%
9.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应按( )确定。
A.仍采用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
B.为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乘以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C.采用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但不考虑基础宽度修正
D.采用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但不考虑基础埋置深度修正
10.钢筋混凝土丙类建筑房屋的抗震等级应根据( )因素查表确定。
A.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层数
B.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
C.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层数
D.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高度
11.验算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下述标书中( )是正确的。
A.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不超过10%
B.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不超过25%
C.P≤f<SUB>a</SUB>E,且P<SUB>max</SUB>=1.2f<SUB>a</SUB>E;
D.P≤f<SUB>a</SUB>E,或P<SUB>max</SUB>=1.3f<SUB>a</SUB>E;
12.在抗震构造措施中,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一定要求,比如,当设防烈度为9 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该( )。
A.不能低于C60
B.不能低于C70
C.不宜超过C60
D.不宜超过C70
13.一般周期短,波速较快,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颠簸波动的是( )。
A.纵波
B.横波
C.瑞利波
D.勒夫波
14.基底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下列何种建筑?( )
A.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B.自振周期T<SUB>1</SUB>很长(T<SUB>1</SUB>>4s)的高层建筑
C.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
D.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
15.多遇地震指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的烈度。
A.2%
B.63.2%
C.10%
D.50%
16.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 )。
A.较大的初始刚度
B.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
C.较好的延性
D.较小的自振周期T<SUB>1</SUB>
17.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 )。
A.柱宽的1/4
B.柱宽的1/8
C.梁宽的1/4
D.梁宽的1/8
18.下列哪一种地段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
A.稳定岩石地基的地段
B.半挖半填的地基土地段
C.中密的砾砂、粗砂地基地段
D.平坦开阔的中硬土地基地段
19.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 )要求。Ⅰ.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Ⅱ.当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时,应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Ⅲ.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Ⅳ.当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时,应进行振动台试验
A.Ⅰ、Ⅱ
B.Ⅰ、Ⅲ
C.Ⅰ、Ⅳ
D.Ⅰ、Ⅱ、Ⅳ
20.地球上某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 )。
A.震源
B.震源深度
C.震中距
D.震中区
21.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女儿墙、烟囱)等时,由于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 )。
A.扭转效应
B.鞭梢效应
C.共振
D.主体结构破坏
22.抗震设计时,下列( )结构不属于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A.侧向刚度不够
B.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C.局部收进的水平方向的尺寸不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D.楼层承载力突变
23.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
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
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24.在工程手算方法中,常用( )方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析。
A.振型分解法
B.底部剪力法
C.弯矩二次分解法
D.反弯点法
25.地震系数k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
A.地震基本烈度
B.场地卓越周期
C.场地土类别
D.结构基本周期
26.地震系数k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
A.场地土类别
B.场地卓越周期
C.地震基本烈度
D.结构基本周期
27.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 )。
A.最顶层
B.中间楼层
C.第二层
D.底层
28.下列结构延性哪个延性在抗震设计时要求最高( )。
A.结构总体延性
B.结构楼层延性
C.构件延性
D.关键杆件延性
29.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
A.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B.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C.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
D.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30.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的是( )。
A.加速度峰值
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
C.地震持续时间
D.地震烈度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 )。
A.小震不坏
B.中震不坏
C.中震可修
D.大震可修
E.大震不倒
、C、E
2.双肢和多肢剪力墙内力和位移计算中假定( )。
A.连梁反弯点在跨中
B.各墙肢刚度接近
C.考虑D值修正
D.墙肢应考虑轴向变形影响
E.考虑反弯点修正
、D
3.防震缝的作用有( )。
A.可以将规则的建筑物分割成几个规则的结构单元
B.可以将不规则的建筑物分割成几个规则的结构单元
C.有利于抗震
D.每个单元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合理
E.不宜产生扭转或应力集中的薄弱部分
、C、D、E
4.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是( )。
A.加强房屋的整体性
B.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
C.对砌体无约束作用
D.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
E.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B、D、E
5.如何判断平面不规则?( )
A.任意层的偏心率大于0.10
B.任意层的偏心率大于0.15
C.结构平面形状有凹角,凹角的伸出部分在一个方向的长度,超过该方向建筑总尺寸的20%
D.楼面不连续或刚度突变,包括开洞面积超过该层楼面面积的50%
E.抗水平力构件既不平行于又不对称于抗侧力体系的两个互相垂直的主轴
、D、E
6.属于概念设计的是( )。
A.正确合理进行选址
B.结构总体布置
C.承载力验算
D.良好的变形能力
E.稳定性验算
、B、D
7.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一般包括( )。
A.确定地震周期
B.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C.结构内力分析
D.截面抗震设计
E.确定地震震级
、B、C、D
8.影响液化的因素有哪些( )。
A.土层的地质年代
B.土的组成和密实程度
C.地下水位深度
D.液化土层的埋深
E.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
、B、C、D、E
9.在什么时候须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
A.甲类建筑
B.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C.高度大于150m的钢结构和6-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D.烈度8度Ⅲ、Ⅳ类场地和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排架
E.采用隔墙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D、E
10.砖房的震害表现在( )。
A.房屋倒塌
B.墙角破坏
C.楼梯间破坏
D.附属构件破坏
E.梁柱产生塑性铰
、B、C、D
三、 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地震系数k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地震烈度每增加一度,地震系数大致增加两倍。 ( )
A.错误
B.正确
2.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 )
A.错误
B.正确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 )
A.错误
B.正确
4.结构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 ( )
A.错误
B.正确
5.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 )
A.错误
B.正确
6.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叫地震震级。它与震源发出能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 )
A.错误
B.正确
7.《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
A.错误
B.正确
8.高层建筑结构不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
A.错误
B.正确
9.场地土可分为坚硬土或岩石、中硬土、软弱土三类。 ( )
A.错误
B.正确
10.作为刚性和刚弹性方案的横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 ( )
A.错误
B.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