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9 d& U4 Y9 y: B. [2 T @
2 B7 m$ b# h$ l$ G+ x8 h4 S5 i0 M
类别:网教 2019年12月- z* n' r( O. F1 V
课程名称【编号】: 中学历史教学研讨 【1237】 B卷
$ Y' X& y* K5 t1 O8 e$ F大作业 。 满分:100 分
+ S9 e: Z' I7 ?7 u+ Q" ?! J/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b, \2 v; K. j" } [
7 k2 e5 V! X$ Q. n: _! q2 w/ v一、简答题(任选两题完成,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u0 T' k& }" Q- W+ {$ e! B
1.有人提出,讲授法可以休也。有些学校严格规定老师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课堂时间的20%。结合历史教学,说说你的看法。$ `9 O$ C- v6 t, X3 B3 u
2. 中学历史课堂提问有哪些原则?# B3 A# g: `0 ?0 |0 k% b; ?
3.为什么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强调教学反思?
3 J# j! ]( A' P( P5 e! m+ }7 ?* ~1 B+ b& V- u! z5 J5 @- F
+ W/ w. p; A2 X/ ? T- n
二、教学设计题(任选一题完成,计20分)
$ f2 H1 b+ m. D ^$ @7 Z$ y1.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一课设计两种不同的课堂导入,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和简洁性。! ~% L( ?: s# K& A* B
% B) I: K/ V3 U l# }# i' _
2. 以“辛亥革命成败”为课题,从分组、资料准备、讨论过程、教师点拨等方面入手设计一个课堂讨论。
, C: z5 ^/ w! V+ i' Q8 p" ]
j# u# A L; \/ E5 S3 }$ [6 ^" N B! w* f9 P& X
三、案例分析题(任选两题完成,每小题30分,计60分)
0 X1 }1 J% I/ r/ P" Z1. 某位老师在进行“贞观之治”这一部分内容的结课时,出示了唐太宗与汉武帝的画像,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唐太宗与汉武帝之间的共同之处,学生就二者的生平、功绩以及过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C2 r* S I; P3 n5 Y
问题:
+ h' G/ r+ L1 N(1)你对该教师的结课形式做何评论? (12分)7 B9 S$ |1 O4 _7 T3 f! @! |
(2)你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结课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8分)6 j6 J- K# a; r! u% c2 g Y
- U. z% L8 n9 c2.有位老师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时,出示材料:0 ~6 v O/ p) b5 i
清代有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指望获取功名,出人头地。广东花县有个农家子弟,叫洪火秀,1814年出生。花县距当时的广州城很近,现在的花县隶属广州市。洪火秀9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家里其他人都务农,供养他一个人念书,指望他光宗耀祖、改变家境。他从14岁就参加秀才资格考试,考不上就再准备,隔几年就再考。1843年,洪火秀第4次应试又落榜了。这年他29岁,整整考了15年。. e2 X7 \6 u7 m
教师提问:连秀才都考不上,打击太大了。他会怎么想呢?, J6 _7 I, B+ t& J d0 b/ \/ i
请你回答:- P/ i7 Q% C0 b' X" w
(1)此教学案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8分)6 U8 D4 c4 j( S- F+ M0 c1 C7 {; a
(2)评价上述片断中对该方法的运用。(12分)2 ?/ I. M9 `% P" G- k
4 H& s, ~3 [% y* T3 o; D
& Y6 ]. ]% ^, J7 _3 w: n! B" V3. 某教师在进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元朝的统治》一课设计时,把“继承与创新”提炼为这一课的主题。你认为这一主题是否合适?如合适,请说明理由;如不合适,请为本课提炼一个主题,要求写出提炼主题的具体步骤与思路。
3 M" B. p2 X% m2 N6 @4 s# T3 d' J3 D* h- j$ a
& [4 L% O: H# l; D: m' P
& n- t$ J+ s* m+ r* p; s
( k: T" G w& O+ e X8 p9 h. b# E; Y/ u/ z: v& @" F
* W2 ?- Y1 g$ R/ J
, H% t9 i, U$ K1 E' Q3 q2 R/ U4 i
; r- Q; j* G, T# H' H( Y f* ~
/ M; d6 d8 \& W+ U+ P* y
& x1 o4 q* N {- b1 Y7 ~
+ a8 A: ?' s' Y4 J
. l! q; H9 l# D" ^! a: X% z* }9 {8 b0 p4 Y
/ s3 i& F7 m2 @) w" c3 U$ a& v7 |8 ?6 ?8 g U$ N8 b9 x
7 g, M7 O' Z- {' N: e3 Y: i1 W' } v7 N& ]
9 K# O2 U' t( a& D! p5 ]) \5 `: r, F# C* c
5 ?% @& K" F" Z3 M7 N3 @$ ]
* e. ?2 m& i" T& x, o1 z" @* ]6 @5 o* [" G
( `* e# c: `3 H: p' ^3 h& H
' _3 E" T) x6 S. ^( e: B) `& c7 h" D3 F1 p9 _3 b1 h( U3 m$ L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