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范大学
% [; I; \; U4 ?2 |" u3 Y6 @福师10秋学期《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二
! w" K! G/ L! L' Y) H Q单选题
2 n$ p1 M, ]' I; r1.平衡理论是()于1946提出的。' L0 m2 I' G$ t9 j2 W, J J
A. 海德
4 e- B/ C$ r2 J; YB. 海默% I9 {# s0 q. A' H: K, ^
C. 霍夫兰" o8 e( C: o |5 K
D. 卡茨
: C; ~( q! w# D. o资料:A
( j* n/ p; W4 D1 c% X l2.费斯廷杰提出了( )。# C) V* q( J9 |% U, |
A. 自我知觉理论( A$ \1 Q! H! f3 ?' g% s( P& E9 K- w
B. 归因理论?+ j5 \+ S, {! b8 K. o, j3 d" B
C. 控制源理论
- ^& \( y, p r' u" F( A1 ?, }+ \D. 认知不协调理论- N* \' x; O1 o8 k" f, J
资料:D9 \! C2 P, g0 [7 ?# ~
3.折扣原则是()(1972年)提出的' z6 l) E- D* [! N7 u6 g
A. 泰勒7 x$ y( H: ^9 @# m( ] j
B. 凯利
1 x' q3 L3 v/ m4 a( q1 B# FC. 海德3 R9 h' M' c5 S; h
D. 维纳* F2 V- n. L( _
资料:B
2 J- k+ i8 |; x6 n4 ]0 L4.人际交往的本质是()5 p: W+ j8 C/ n" A
A. 增值交换
1 m7 C# A* b; t4 t# L- |# BB. 减值交换. K; d6 C/ D2 R) G4 ~
C. 社会交换) m. D; z! U( p. `# j2 @$ w
D. 个人交换
3 w; O7 S, ]! O3 n5 L资料:C
3 ^+ |5 o7 o4 v: r' b* y0 J5.()指个人为未来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所采取的措施。
. R4 |& u# v( m7 x5 b$ q7 OA. 自我价值保护
$ G) p; Z" ^( u; w! }% aB. 自我阻抑策略5 D! @; ]6 ~) e5 q) k- y6 q
C.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3 s% s o5 u: ^2 j+ i
D. 自我安慰策略9 r4 d% ~: Y2 N" y9 K
资料:B" ~0 B7 @1 z% t. \5 b9 u
6.()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 \( X5 ~8 e$ D# ^A. 社会干扰4 c4 C/ J8 {, d2 ~6 k+ e
B. 社会助长' C9 s5 Y G2 [5 Y1 n0 Z; V
C. 他人助长
! k+ l' m5 N/ s7 ~D. 性别助长 ?1 z7 D& R0 c+ z( G% |
资料:B
9 v- [ A B7 W5 w j8 \$ C7.归因指的是( )。6 X1 W2 @! V/ \$ g2 T
A.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0 V8 I( K# H W6 D4 ]% L, y: e
B. 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5 o' B* Z* T7 @* HC.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9 H0 N) w0 ]; C1 X* S" l
D.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 }5 A; a" R3 Q1 ~资料:A/ Y# H: ?- @" q! N; G% T" O
8.()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情境时,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K+ X# Q! D) n/ D. M
A. 感觉
3 n% c* o: V4 V2 T9 Y' LB. 意识) W" j5 b, q# d' l/ F
C. 印象+ |2 u8 {- b* n6 x
D. 归因
$ Y& A4 |$ ` ]7 w+ v) e资料: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