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范大学% G7 h* e# @6 j1 \% f
福师10秋学期《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 k0 D0 F' }% f% h; q
单选题" r [4 k. ~* |- O) C- P
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4 Z$ A- x) d! s8 V6 |$ m( y
A. 行为主义教学论) X8 a! M2 j( y2 y; v
B. 人本主义教学论
3 Q* M2 X+ |+ aC. 尝试教学论, I, B0 {# I% q! g
D. 发展性教学论$ z) k6 _: H6 z8 R
资料:D+ M0 v) x& p% G+ U
2.__________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5 ^ _$ `5 M) Q8 V5 `6 o; H0 o0 [A. 形成性评价
- e o; j8 { }6 Q% O" i( y% oB. 总结性评价
2 c8 v; A6 \7 L: E9 ?+ V RC. 诊断性评价
Q" G2 L l& @, G9 l( C: Y% |2 xD. 内在评价. ?& k! {/ `% H* s* n, h2 F
资料:A; X7 P" F: [; }$ q- T2 P9 S
3.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
4 T8 T! g2 \( b+ }5 y) g# v& [A. 从做中学
( q: t, e! T4 v" F' k! @+ vB. 反省思维
$ w- v/ g' ]9 _) c; RC. 主动作业
# `) I# Y4 m- G; J* h- _D. 问题教学
1 L$ ]& g( K, ]6 @! M! H6 X+ g资料:C3 X, N+ B* h% Z! A
4.“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 N' Z5 n/ U0 ]# e: d1 J$ i
A. 巴班斯基
- L' u& V( b5 w" F6 z1 VB. 布卢姆
6 y- C; v4 j7 p; l2 \$ [( gC.
2 }7 F* R1 w7 ?3 w2 `" c3 z+ J帕克赫斯特
. v$ e! e- C. D! r. A y7 s2 ID. 瓦根舍因
% j0 p6 Z& i" o* n9 {9 h+ U' t( u资料:C3 P. |& Z9 i1 C/ M3 A! t+ b
5.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___________。
3 H. X) L- ?" o8 W+ _A. 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 Z5 q) {( J5 Z* ]
B. 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6 N" |! J% ^$ W/ K2 A" @0 z) ]C. 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v$ k) D9 `1 v
D. 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 n% x9 {6 l, P3 `7 f: O资料:C
$ |" z2 s) U `1 ]' i. p7 G6.教学目标的功能是_________。5 P# V) ]4 n3 a9 @+ s
A. 支配、调解、评价* `# w6 l" G$ u+ r1 X; z7 t
B. 支配、调解、控制
9 P) v! r; `2 ZC. 调解、控制、评价/ d9 M. z: v1 K% s
D. 支配、评价、控制9 e1 g7 ? w+ h& m( ]2 ~. u* z" {) |
7.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___________。
4 C* b1 x, A: S+ n" w9 b: eA. 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h8 s% n) v C9 f. Z ?
B. 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 L: I% R" v% @$ }$ C6 zC. 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R& a1 ^1 m! C* k
D. 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5 F( H0 q l" ~2 o9 W8 ?8.“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2 S* _/ v) u+ m' }' V5 O3 u2 g
A. 苏格拉底, Q; y: c( q( d- U3 Z3 y% `% t
B. 亚里士多德# S' c) k5 e4 O, D) Q3 n
C. 1 o: R9 g/ o$ [% d
柏拉图4 J& w" L; b' z7 p# Z# f. a
D. 黑格尔& A$ k- z8 z. L `9 u K6 Z
9.“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__________。- E/ g7 Z+ N B5 G& Z* [, Y- ]
A. 一般发展! h v7 H: G8 V( A0 c1 O
B. 自我实现3 [. Z: A9 n- f, k9 i
C. 全面发展
/ {6 T1 q2 V, J2 FD. 情感发展! D3 B8 H7 Q& i& C# p
10.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6 O. |" Y3 g& d5 {4 m# g0 z2 sA. 《爱弥尔》' j" A" \' J( o+ }# [8 I, M
B. 《大教学论》
0 J5 ?) Z/ c5 v a$ N2 AC. 《普通教育学》( S* o/ b& c& v3 s
D. 《我们怎样思维》
5 _3 U3 Q& h: L! Q+ [8 P' C- O0 m: Q T11.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0 G/ H: M; C+ R8 x
A. 情境模式
: |9 g7 ^6 y- x) v# c3 X* q7 BB. 目标模式 k, q5 J. P2 j1 R
C. 批判模式& o% X. y, g, L
D. 过程模式5 B) G2 ]. F0 e- u {
12.________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 o2 h. k2 b' C+ Z: u9 s4 U/ W' }A. 教育目的
# d, a* m$ ^. s1 d; H) T) |B. 教育目标+ Q* r1 v9 c, j" R- e
C. 课程与教学目标
- A( p' ~' l' t' H- c" cD. 课时目标% X* g$ k$ u2 y) j) U: m
13.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习者、学科内容和________三个方面。
) V, w% T' `5 |$ @0 ]6 n( bA. 生活经验
- l' ]' }, A" e' |' T3 cB. 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 S$ i6 l0 {: a
C. 指导者
$ Y) |; p. {7 v, x6 t0 y1 [ AD. 学习环境5 Y3 }# p( C* ~) O+ g! k# d
14.按照有没有固定的和限制性的资料,可将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__________。, ~/ u0 J" \' q4 r O: y, X. K7 {
A. 半封闭性试题$ n& Q0 F: F$ |# ]
B. 开放性试题
K# K* w2 a1 A8 `7 f8 ^C. 半开放性试题
) F; \9 l& R: o& h2 b) v) gD. 开放性与封闭性结合试题! Z% t+ J5 e1 v7 [: Y2 f p
15.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 [, F* @7 ^! l8 KA.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 K, Z1 B* z' t4 A6 {. w- U/ LB.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0 O7 t- X3 H9 z$ ~ P
C.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O( k2 W; m8 ]9 W: b$ h5 F
D. 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 C& ?5 ~# Q# y/ M$ B1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 j) K$ G5 ~" ~3 L7 H m0 F
A. 克伯屈
* B7 n$ G6 a4 ]( C& @% s' cB. 杰克逊
5 W0 u! i7 U4 p! e$ SC. 巴罗3 u6 W9 ?' b& i4 @, E( {" i) \
D. 杜威
Z3 R! f m5 u6 v" ]17.__________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s# [' U2 n4 t: j+ M# \
A. 斯腾豪斯
{" V1 b5 z7 f/ i- @) y" @, W* lB. 泰勒1 X: y- e# j3 ] h" E. {7 @, ]
C. 塔巴* j; s( A1 Z5 @9 a J! K5 r
D. 奥利沃$ R% M% W3 t( H' c! O9 V6 c
18.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________支配。
) R5 G5 S1 w; ~% |, p0 NA. 技术理性
4 g2 w& M7 C( MB. 实践理性
+ R/ a1 s3 Z7 E @C. 解放理性
! u, [8 F1 d) e7 d3 i) ^4 ND. 理论理性9 R9 g8 ]( t* {1 H9 s
19.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A% F8 n# \( t6 G; b
A. 杜威! N0 L2 v1 o$ P/ u+ q
B. 卢梭) G2 O5 [7 }+ o8 i- S8 o2 G
C. 斯宾塞
" l$ _: f6 c' {6 L, f) S; g+ {7 @D. 夸美纽斯
6 t. Y+ J: _* x20.“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________。
* c) ~) D+ j$ j0 J: t1 cA. 体验性目标9 L: a; U. V$ y5 L y
B. 行为目标
1 U& @. ?) c8 O) @. TC. 生成性目标- v" l) K$ H" ~% W
D. 表现性目标. x+ n Q4 a2 y/ t, M& w
21._________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 d/ P+ U7 A. ~7 q4 J! mA. 课程编制+ D! z6 _9 M% m6 u3 Q) t
B. 课程开发
8 D8 M- F2 Y3 M1 hC. 课程实施+ V3 C( T6 y. A7 R2 G* D* `# H# R
D. 课程选择8 Q- w1 U" r+ ]9 }8 g) Z" C0 [
22.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
& F8 ~9 a' Y& O: S0 T0 ~A. 利维' T1 E7 d& I0 r0 }
B. 泰勒7 D1 p# B, ?* u1 v# `
C. 布卢姆3 P2 Y6 e& n) V8 w( p1 G$ j
D. 莱斯
/ O8 u- c; e. S8 a a23.下列各项中_________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9 z4 ]- L8 R* e) |) r* v$ q) ]6 A
A. 随机访问教学
4 u5 ] H/ y- S9 S% [5 dB. 情境教学, {; C1 t& m6 I" E$ `
C. 支架式教学8 y) N7 k2 I# ^* j. Q/ d6 I
D. 问题教学& l+ p" n. I1 `" \
24.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 R- r- i5 Q% f; H, LA. 学术中心课程! z7 O, G# S8 P/ L4 @" d
B. 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2 F1 p( V% X6 U8 X! M
C. 儿童活动中心课程5 W: l& Q3 I/ G
D. 人格中心课程5 ?' R1 o4 S5 }0 z2 y$ q1 ?
2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_______。 A; n2 S7 c( X
A. 赞科夫6 ~3 u- C, ~. t- ^
B. 巴班斯基6 h; W) F# H0 S1 {
C. 维果茨基) |; N; p2 L+ l7 |
D. 列昂节夫8 G6 `: k, Q p w- p/ f
26._________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0 S1 A$ _5 S1 x; r2 H6 ^A. 目标原则
: J5 @3 f( \8 DB. 量力性原则
8 ~, W7 K3 g" y3 @C. 过程原则% W: y" m% E! _, W' o
D. 思想性原则
8 N6 V. |4 ^" O0 i27.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不包括____________。- V& t# q3 P) _3 o1 f
A. 课程目标& l' v" W5 a7 n, `, T+ _
B. 学生需要2 e/ Q2 _! u3 y- D: |
C. 社会需要6 L. s- Y" c( f; u: z8 z6 r: \% Y
D. 教师计划& q. @. f7 t) j% [9 F
28.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0 w# }2 q m' ?/ L6 q7 lA. 杜威% K6 K$ U( |) p5 ~* _
B. 洛克
) ` A" k/ l7 Q! [5 \C. 凯洛夫5 h$ l. k+ X y
D. 赫尔巴特& B, n* N$ s& Z& ]4 I1 @" |
29.______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 \' t0 I6 Y; y( r, K( mA. 教学过程7 ]" i: x) Y" e$ P
B. 教学原则
" j$ K9 w. x, p, J9 ^C. 教学方法: R; h7 F& q( [& M1 ?" @+ t. c! ?
D. 教学设计0 {$ a, r% x% V* u
30.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不是________。/ q. x8 p" A4 }( G. Y# Z! \ d
A. 学校教学
- ]2 z8 E* d8 i; O8 R9 B$ iB. 教学规律8 o+ `4 p# r4 Q9 p5 l) F
C. 教学现象6 Q( q) m9 U$ f: K/ D' L" w' U/ q
D. 教学问题8 D5 k$ J B: K* p2 d' j' J) V
3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_________存在的。
2 k- c8 X" W3 ^+ _" tA. 先知者( w0 }, g4 ], ]! s" p
B. 管理者! t# ] ^! \6 t! Z$ e
C. 促进者
# p# k S; E( s* P; @4 ~D. 指导者
9 g: Q( t, J+ a32.“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______的观点。
) n4 d# O1 o9 s2 yA. 被动适应论4 A- m' g1 g7 i# v% f w
B. 主动适应论8 t' z3 S2 o0 f* U4 m
C. 滞后论
' c' \! E) i5 P l: R8 \D. 超越论& Z2 y9 c6 G0 |* z* ^# b
33.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 k, Z) M9 Q+ v. }! [
A. 工作分析
) ]* q, k1 N; U4 }2 G; o+ f" vB. 课程审议
9 `; Q: f: q( \9 o: fC. 活动分析
, O* ?# R q+ b' k$ sD. 职业分析
1 m1 H# r9 o# ~3 ~% b! {34.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___________。
1 A5 l- F3 i/ i1 k" t" HA. 整合性; x. Z9 l; g4 O; L
B. 逻辑性9 Y& r. O2 W B
C. 个别性
5 Y, i- j3 |- ~D. 超体性& p) q2 c1 z9 }& u1 j
35.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__________。
: Q1 O. n' x* K. _A. 普遍主义0 o* v0 Q6 j" w% Y* }6 Z8 a
B. 唯科学主义/ T( t6 k, {7 J- H6 u1 n
C. 实践理性
* t9 M' I* I: F, tD. 解放理性
) \( r( r- o* g! K3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__。
: b2 T; r) H* j1 xA. 活动分析" I0 B" `2 M# t6 S) v, @4 D
B. 解放兴趣4 w* d" Q, T5 C: P, O
C. 八年研究$ S) j4 k1 M1 s
D. 泰罗主义
8 f9 G1 D7 l, o" W& E1 B* u6 \3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___________。
2 l! t, V/ q" K) F" G# K# X5 D1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a2 K2 X- `: W" G1 @: N8 e9 m3 A
B. 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X! ~9 b" j' `/ l& F* S* y" o
C. 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x) ^" o& z, a" D$ d/ Z+ R
D. 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7 q6 `' `) O: ^4 S
38.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_。- q" Y( \. q6 ^
A.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4 ]' g5 F |, A( U
B.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 n4 u5 {% [& D7 j0 G
C. 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 Y6 c3 p6 c% T/ |D. 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 Q* w. V3 @; ^- y' n' U
3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6 j3 [; S i7 s F4 ?9 R" w7 a
A. 课程3 a( I9 J. x+ N. C/ O. p" |
B. 课程编制
5 I* x) Y& G8 k) ~C.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 l; u( y! x" x8 ^" ^D. 怎样编制课程' d5 ^8 ^) i s' X8 _ }
40.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_________。 o% k% \7 v. [+ y1 s4 ~7 [5 O
A. 古德莱德
& G' i w$ f+ pB. 查特斯
; T, k0 O3 M9 _2 H* ?* \) LC. 斯金纳
6 ^' D' R( ~. x9 b! M) T" e* L! JD. 杜威
. ^- L- y/ a9 s3 h1 c多选题* Z+ {" r& s9 F/ I! x! g5 r, x% J% ]
1.在确立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时,应处理好那些问题?
+ g3 T' `7 j1 nA. 评价标准与评价目的的关系问题8 b. Q* A, K0 W
B. 评价标准的广度与深度问题1 ]/ W6 |+ l; I/ l' J8 e
C. 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 O# X0 k8 O$ G$ T
D. 评价问题的可测量性
4 {. K- |" L, f5 H- H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分别是_________。! @% e3 \4 F( j' Z
A. 改革本身的因素
) y, h0 ?, X `2 x" ~4 VB. 学校内部的因素. g( q* a2 {7 y8 j
C. 学校外部的因素
; p' o/ d# ^4 E0 H cD. 学校实施的因素
: q0 N5 B/ ? [' k$ W3.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0 G9 R3 g1 P0 S7 i3 w& U$ l; [
A. 实践性; W4 f5 S; I$ n% S7 j6 Y: ^# u
B. 关联性
7 E# ~ w1 V% h0 ~! ~) ?7 p" LC. 统一性
- E& q/ C W0 g& mD. 内在联系' B7 c" ~- s2 o. j# o
4.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_______三种形态。
, J! G& L- l7 U& n8 u9 x; _A. 相关课程% l3 K' y& ?3 |0 }4 h. k3 ^3 L) O
B. 融合课程
. E& Q G& y- l5 G# CC. 广义课程; p N0 _, }8 l7 U
D. 广域课程
: D; j' J7 e! k1 [! W! s9 W5.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f0 j9 J& o1 k. \( N, @, C: ~A. 发展性原则
* `3 _& [/ `; O5 O3 s& Z* BB. 综合性原则
d$ C( p6 s3 [8 C. `C. 经济原则$ S# ~* v$ l3 }' _
D. 教学最优化原则
: p6 ~: y, {5 l8 e4 Y6.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________。3 R, R) v( Q* Y; d
A. 统一性
! E! L* [! K# Q* Q6 s. d% Y0 qB. 连续性
" I, s* Q, n! ]3 e9 x( n+ s/ d6 ]1 WC. 序列性
( d' l, N# I4 C. H# jD. 整合性
8 n) _5 `& w/ z4 _$ ^5 g, \: \$ s! o7.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 S: V+ Z, _' h P1 L: B6 S6 x6 TA. 环境
2 k b0 p" R6 x, k) D1 ^- Y" `* |B. 学生( F1 s1 x! y1 F j1 k! M4 P
C. 教学目标9 X( }" L; @3 [2 m' K
D. 教材: R0 h L8 M6 D0 H
8.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背景评价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9 e6 \0 o0 N' ]8 ?A. 输入评价% k( W( V8 Z; U& b1 P" c
B. 过程评价
$ J* g4 p" m1 `! T! A0 M6 eC. 成果评价( z2 `- y+ F0 d' N+ N
D. 反馈评价7 P1 \) W( n+ g
9.有关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陈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V; U* y X b* PA. 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 }# U& K( V' P
B. 由归纳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y# x$ u" Z. c
C. 由演绎向归纳模式发展
& T% [& [& c4 T9 l; e1 U3 b( o" _( AD. 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W; S/ L; x" b
10.教学媒体一般可以使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些环节?9 v; p V5 E2 N$ G
A. 准备
) p, \$ ]- |* T& E! @- SB. 预演 H# u/ n v! u) H0 [$ X. J1 }
C. 课堂展示4 @$ o: M( R2 e
D. 反馈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