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冠心病的大部分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来控制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与“四大基石”相关的护理干预,指导病人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达到康复的目的,增强生命质量【8】。然而,当前护理人员对上述护理干预重视程度不够,干预方法欠当,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以护理干预为主要手段,以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2研究目的及目标
目标: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干预,调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对自身疾病的主动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目的:探索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抑制发病诱因,提高生活质量。
1.3关键词及定义
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指综合运用护理措施,以达到对患者护理治疗的目的。护理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护理措施、疾病知识讲解、健康指导、心理指导等。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目前,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强化护理干预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发生狭窄,甚至闭塞或因其伴随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9】。
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划分标准:发达国家将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则将60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我国对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划分标准:1982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建议将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并将人的年龄界限划分为以下标准:①中老年人,45~59岁的人群;②老年人,60~89岁的人群;③长寿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④百岁老年人,100岁以上的人群【8】。
生活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整体情形的一种体验。广义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社会条件的优劣状态,其内容包含国民收入、健康、教育、营养、环境、社会服务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医学上主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状态,即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各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即包括满意度、幸福感和社会积极性三方面[10]。
1.4文献回顾
针对老年冠心病的健康教育这一研究课题,我查阅了足量的相关文献,现逐项分述如下。
1.4.1冠心病的分类: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范围、血管堵塞程度、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冠心病可分5种临床类型:第一、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有ST段压低,T波减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的组织形态改变。第二、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改变。第三、心肌梗死性冠心病: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第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第五、猝死型冠心病: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絮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率失常所致【11】。
1.4.2冠心病的预防:根据心脏血管疾病的形成机制和流行病学,我国目前采取综合性三级预防措施[12]。对健康人群应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发病,是一级预防;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发展,是二级预防;对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其加重和复发,是三级预防。一、二级预防基础不同,但很多预防措施基本相似,主要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预防。①加强健康和卫生宣传教育;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③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有良好的作用。④合理调整饮食:一般认为,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补充维生素C、B、E等,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⑤不吸烟、不饮烈性酒:吸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吸烟量多者危险性更大,可高达4-5倍,戒烟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显著减少,而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大。⑥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十分重要。【13】。
1.4.3冠心病人的自我护理:随着现代心脏康复医学的发展,注重发挥患者内因的作用,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我护理已经引起医护界的高度重视。美国护理专家Orem提出了自我护理(Self-Care)的概念,为激发患者的内在因素促进康复指明了方向。自我护理意指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完好而需要自已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是连续的,按一定形式进行的。目前,自我护理已经在慢性病患者中广泛应用,方法是对那些有护理能力的患者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指导,使其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自我护理。冠心病属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等特点,日常生活中贯穿着许多自理活动,因而,自我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众多老年患者并未把健康知识真正落实在自我护理的行为之中,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冠心病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从而减轻症状【14】。
1.4.4冠心病人的康复:国内外专家进行的康复心脏病学方面的探索研究,为冠心病人的护理干预奠定了理论基础。1999年,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程序指南第三版对于心脏康复的定义是:“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用以减轻心脏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病人的心理和职业状态”【15】。该书还制定了“心脏康复服务决策系统”,项目包括:体力活动,减肥,调脂,降压,戒烟。心脏康复开始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早期运动,但现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运动了。现在心脏康复的定义可概括为:研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开展教育,改变不合理生活方式(高脂饮食、吸烟、少活动),保持心理健康,进行心血管病的预防,使危险人群免于患病;对于心血管病人进行心功能评定,判断预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矫正病人危险因素,减缓甚至逆转(消退)病变,减轻症状,降低再次发病和猝死的危险,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社会,指导恢复工作【16】。2004年出版的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程序指南第四版认为: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是要延续到帮助人们改变行为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与疾病的进展,影响生活质量和死亡率【17】。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从病理学的角度上进一步阐述了冠心病患者康复的意义: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而其斑块稳定性是冠心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决定因素。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对于心血管病人心脏康复的意义是可以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促使易损斑块稳定,甚至逆转动脉硬化,显著减少心脏事件,降低死亡率;增强体力,加强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社会【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