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机动员、招募了242 名与2010年4月-2010的年7月在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孕妇,作为被调查者进入研究,并与被调查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2 一般资料
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内容分别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孕前体格状况;孕产信息;孕期体格状况;膳食营养状况;生产情况。
2.3 研究工具
制作一张包含孕妇基本信息的问卷调查表,其中调查内容即是”一般资料”中包含的内容,通过此表来收集孕妇的各种信息。全部资料计算机上利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家庭营养师软件进行膳食摄入和营养素能量摄入的分析。
2.4 研究方法
2.4.1社会经济状况
在孕4 一12 周,孕妇做第一次孕期体检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
2.4.2孕前体格状况
于孕妇第一次孕期体检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获得其孕前体重、血压资料;
测量身高: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度为0.1cm 。测量时,要求被测者脱去鞋、帽子、外衣。取立正姿势,站在踏板上,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双膝并拢挺直,两眼平视正前方,眼眶下缘与耳廓上缘保持在同一水平。脚跟、臀部和肩脚角间三个点同时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立位置。测量着手扶滑侧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底面与被测者颅顶点相接触,此时观察被测者姿势是否正确,确认姿势正确后读取滑侧板底面立柱上所示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注意测量着的眼睛与滑侧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根据孕妇怀孕前体重、身高计算其孕前体质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cm)] ²
BMI 判定体重状况的标准: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4]:体重过低:BMI<18.5;体重正常:18.5≤BMI<24 .0;超重:24.0≤BMI<28.0为;肥胖:BMI≥28.0。
2.4.3孕产信息
于孕妇第一次孕期体检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获得其孕产信息。
2.4.4孕期体格状况
体重测量使用电子健康秤,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度为0.1kg。测量前将体重秤校正:将体重秤放在平整的地面上,要求被测者脱去鞋、帽子、外衣进行测量。待体重秤读数稳定后读数。
血压:被测者半小时内禁烟、禁咖啡,安静坏境下在有靠背的椅子休息至少smin 。取坐位测血压,被测者上肢裸露伸直并轻度外展,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将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使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 -3Cm ,气袖之中央位于肮动脉表面。血压至少测量2 次,取其平均值。
2.4.5膳食营养状况
在孕12周、24周、36周时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营养调查,并根据孕妇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进行评价。
2.4.6生产情况
新生儿娩出后使用婴儿电子体重秤,立即称量其体重,以克为单位,精确度为2克。胎盘娩出后立即称量胎盘重量,以克为单位,精确度为2克。孕妇生产后,顺产者于产后12小时、剖宫产者于拔出导尿管后测量其产后体重。
通过生产减少的体重=产前体重一产后体重
新生儿:低出生体重[5]:出生体重<2500g;正常:2500≤出生体重<4000g ; 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
2.5 研究步骤
2.5.1 编写问卷,发给受访者填写,并收回。
2.5.2 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体检。
2.5.3 调查受访对象膳食营养状况
2.5.4 跟踪孕妇生产情况
3 研究结果
3.1孕妇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孕妇共242例。
3.1.1孕妇的基本特征
年龄分布 本次调查的孕妇平均年龄为28.1±3.9岁(18-39岁)。
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的孕妇中文盲0%,小学3.3%,初中35.5%,高中及中专26.4%,大专16.9%,大学本科16.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0.8%。
职业分布 充实家务劳动、无职业者39.3%,从事个体工作5.4%,工人13.2%,从事商业、服务行业30.2%,教师5.8%,专业技术人员2.9%,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3%。
孕次 初孕者55.8%,非初孕者44.2%。
3.1.2孕妇的体格状况
身高 升高为160.4±4.82cm(148.5-174.5cm)
孕前体重 孕前体重为58.14±8.91kg(41.3-86.8kg)
孕前BMI 孕前BMI为22.56±3.06kg/㎡(15.81-34.5 kg/㎡)
孕期末增重 增重为15.94 kg/㎡4.88kg(4.20-29.70kg)
不同年龄段孕妇的体格状况见表3-1
表3-1不同年龄段孕妇的体格状况
年龄段 例数 身高(cm) 孕前体重(kg) 孕前BMI(kg/㎡) 孕期增重(kg)
<25 31 159.7±4.93 54.62±6.84 21.41±2.28 16.10±5.07
25-30 137 160.8±4.65 56.87±8.42 21.96±2.88 16.62±4.86
25 25 161.1±5.60 56.68±9.86 21.75±3.10 16.71±5.69
26 40 161.7±4.25 56.14±8.05 21.45±2.86 17.48±4.31
27 35 160.4±4.76 58.55±8.20 22.72±2.71 16.27±5.15
28 25 160.1±3.77 57.21±8.99 22.31±3.30 16.14±5.04
29 12 159.8±5.22 54.13±5.53 21.19±1.68 15.64±3.61
≥30 74 160.0±5.09 61.96±9.38 24.14±3.09 14.60±4.62
3.1.3孕妇配偶的基本情况
年龄 年龄为29.8±4.4岁(21-45岁)。
文化程度 小学2.3%;初中水平28.2% ;高中及中专34.1% :大专18.2% :大学本科15.9% ;硕士及以上1.4%。
职业分布 从事家务劳动、无职业者10.9% ,从事个体工作24.1% ,工人24.1% , 从事商业、服务行业26.4% ,教师3.6% ,专业技术人员3.2%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1% ,军人、警察3.6%。
3.1.4分娩情况
产次 初产者81.4% ,经产者18.6%。
分娩孕周 分娩孕周39.66±1.19周。
分娩方式 经阴分娩者占27.7%,剖宫产者占72.3%
胎盘重量 胎盘重654±125.2g
3.1.5产后情况
产后体重 产后体重为67.11±9.19kg。
3.1.6新生儿基本状况
性别分布 男婴53.3% ,女婴46.7%。
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为3462士460.7g( 1690-5498g ) .男婴出生体重为3532±44.3g,女婴出生体重为3381士468.0g。
3.2孕妇的食物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3.2.1孕妇孕期的食物摄入量
孕期妇女谷类主食摄入量在370g/d左右,随孕期增加摄入量呈增加趋势;同时蔬菜、水果、鱼禽肉蛋类的摄入量也随孕期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奶及奶制品的孕中晚期摄入量超过孕早期,以孕中期为最多,达到141.06g/d。具体不同孕期阶段妇女食物摄入量见表3-2和表3-3。
表3-2孕妇早孕期食物摄入量及早孕期推荐摄入量(g/d)
早孕摄入量 孕早期推荐量
谷类薯类及杂豆 380 200-300
谷类 326
薯类 54.7
杂豆 0
蔬菜类 307 300-500
水果类 252 100-200
鱼禽蛋肉类 134 150-200
肉类 48.3
鱼虾类 47.3 50
蛋类 38.5 50
奶及奶制品 70 200-250
大豆类及坚果 12.5 50
表3-3 孕妇中、晚孕期食物摄入量及中晚孕期推荐摄入量(g/d)
中孕摄入量 晚孕摄入量 孕中晚期推荐量
谷类薯类及杂豆 405 435 350-450
谷类 370 385
薯类 31.8 44
杂豆 3.3 4.6
蔬菜类 335 387 300-500
水果类 306 336 200-400
鱼禽蛋肉类 148 212 200-250
肉类 53 109
鱼虾类 49.4 55.1 50
蛋类 15.2 47.9 50
奶及奶制品 141 122 200-250
大豆类及坚果 16.5 47.1 50
3.2.2孕妇孕期的营养素摄入量
孕早期和孕中期妇女能量摄入量均未达到推荐摄入量(RNI),孕早期能量摄入量1652土350.3kcal ,为RNI的78.7% ,中期1914±463kcal,为RNI的83.2%,晚期2365士781.3kcal ,为RNI的102.8%。孕早期蛋白质摄入量达到RNI的80.2% , 中期为83.2% ,晚期为96.8%。各期维生素A 的摄入量分别达到RNI 的75.7% , 78 .4 % , 82.4%;维生素Bl 达到RNI 的49.3 % , 54.7%, 70.7 % :维生素B2达到RNI 的43.5 % , 55.9 % , 68.8%;维生素C的摄入量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RNI。早、中、晚孕期钙的摄入量仅达到适宜摄入量(Al)的56.0% , 58.6 % , 54.2 % ;铁的摄入量分别为AI的122.2 % , 107.6 % , 63.9%。具体不同孕期阶段妇女营养素摄入量见表3-4、表3-5和表3-6。
表3-4 孕妇早孕期每天营养素摄入量
摄入量 RNI AI UL
能量 1652±397.1 2100
蛋白质 56.2±22.0 70
脂肪 54.2±15.5
膳食纤维 10.0±5.1
碳水化合物 235±67.3 800
维生素A 606±269 1.5
维生素B1 0.74±0.29 1.7
维生素B2 0.74±0.34
尼克酸 12.48±9.38
维生素C 107.1±54.4 100 1000
总维生素E 22.9±8.65 14
α-VE 10.22±4.95
δ-VE 4.73±2.7
钾 1814±673
钠 721±433
钙 448±157 800 2000
镁 282±118
铁 18.35±8.6 15 60
锰 3.65±1.44
锌 8.62±2.79 11.5 35
铜 1.45±0.68
磷 818±295 700 3000
硒 60.2±40.9 50 4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