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就业困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青年就业的调查报告
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是就业与失业。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事关重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表现为三大问题: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正当人们高度关注下岗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时,青年的就业问题日趋突显,青年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对青年就业问题却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应当受到特别关注,因为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青年失业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失业者丧失收入来源,生活水平下降;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选择职业道路、获取工作经验与技能、形成自我价值、开始自立并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经历可能对其将来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会影响青年的过渡和社会化,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对于社会来说,青年失业是对宝贵的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因此,青年失业的危害性是巨大的,而促进青年就业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近年来,贵港市为了促进青年就业,通过开设青年创业大讲堂、给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见习培训基地、为青年创业提供金融服务等贵港青年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并结合创建“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青年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城乡青年创业就业。2009年贵港市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投入8000多万元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返乡农民工3.8万人,帮助46.6万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 创办就业创业服务连锁超市岗位4836个。本文通过对贵港市就业的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一、贵港市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总量过剩失业仍然是青年就业中的主要矛盾,但是青年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则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近几年,不仅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也开始面临失业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面临全方位的就业压力。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2008年工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30%以上。在贵港市也不例外,在调查中发现,贵港市大学生就业首选机关单位,企业单位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小,青年中出现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择业上存在观念认识上的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归根到底,还是高校办学体制和就业分配体制改革不到位,用人单位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尽合理的期望问题等等。从1996的99.7%下降到2009年42.9%。全市国有企业1998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81人,1999年接收291人,到2008年只接收46人。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转变就业观念,不愿到农村基层、生产一线、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向往在大城市和城区工作,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留在本地就业。由于人才补充不力,一些单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削弱了发展后劲。
(二)青年移民群体就业难
目前贵港市常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达到80.1万人。贵港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有四个特征十分明显:年轻化、低素质、流动性、无保障。贵港市农村中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都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他们在城市寻求生存与发展,但学历水平、劳动技能、资源获得等低素质状况,使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城市边缘人地位。他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常年滞留城市但并不迁往城市,处于移而不迁的流动状态。他们置身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户口,根本享受不到与城市户籍身份相连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教育培训等体制保障。
贵港市数以万计青年农民、城镇下岗失业青年、残疾青年等。由于贵港市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长期处于“体制外”的青年难以享有体制内的各种社会福利,加上自身知识、能力缺陷,他们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其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农村青年和城镇失业青年,他们收入水平低而且不稳定,常常需要接受社会救助。他们与青年精英群体恰好构成同一坐标系的两极。他们最渴望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社会保障。他们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
二、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注群体,其中之一就是青年。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
这属于青年失业的宏观根本原因。城镇劳动力供给包括三大部分:新成长劳动力、全国城镇退伍转业军人和“农转非”劳动力、城镇结转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下,是新增青年劳动力的主体,另外两部分劳动力中也包括一部分青年劳动力。除了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变化越来越快,青年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人群,其技能提高和变化速度却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步伐。贵港市企业则面对“高端没人做,低端挤破门”的无奈,青年求职者则面临“高端不会做,低端不肯做”的尴尬。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使青年就业问题在供大于求的基础上雪上加霜。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失调
贵港市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国家在制定当年的招生计划时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高校对人才的专业培养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和要求来进行,招生和专业培养往往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一状况并没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好转的迹象,致使贵港市人力资源结构失调。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较少,低学历人才较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3351人,仅占6.91%,而专科以下学历的有45171人,占93.09%。二是能级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976人、18584人、26274人,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19:27,与公认比较合理的1:3:6的比例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粮食作物专家比较多,经济作物专家比较少;中专以下学历的多,本科以上学历的少;在县级以上单位的较多,在乡镇基层站的较少。
在贵港市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中,受教育水平为初中、高中和中专这几个群体的失业率较高,而受教育程度更低的人口群体,失业率反而较低。失业率最低的群体出现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小学及以下者”和最高的“大学专科及以上者”两个极端上,而且受教育程度与失业之间的上述关系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小,但观察贵港市城镇失业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出现上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原因在于这是强调应试教育忽视技能培养造成的结构严重失衡,致使他们既在学业上无法提升又欠缺职业技能,难以被用人单位吸收。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调配实行的是政府统包统分,城镇人口一旦就业就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工作稳定而衣食无忧,加之贵港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职业有了“好”和“差”、行业有了“高”和“低”之分。因此,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求职时,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往往仍然愿意到收入较高、单位发展前景光明的单位就业,而不愿到与之对应的“差的职业”、“差的工作岗位”去就业,或愿意到国有单位就业而不愿意到非国有单位就业。
另外,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土壤中,白领和蓝领的提法自然很容易生根,并且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某种“中国特色”。在人们的观念中,蓝领就意味着吃苦,一辈子干粗活、重活;蓝领就意味着受穷,薪酬待遇很低;蓝领还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要摆脱当蓝领即“劳力者”的命运,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从相当一部分人“奋斗到本科毕业怎么还要当蓝领”的说法,不难看到这种观念至今仍有较大影响。正因为对蓝领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所以“白领”职业一直是被青睐的职业,尤其是青年人,更想做干净、轻松的白领工作。不少学生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学机械的不愿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下工地,学管理的不愿跑市场,即使是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也有“不堪忍受”而跳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这一现象,有媒体称之为“蓝领恐惧症”。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青年择业时对“白领”工作趋之若鹜,而“蓝领”工作却门庭冷落,造成了就业挤压局面,因而产生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
传统观念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或行业的评价标准,也使得贵港市青年在择业时具有较高的择业期望而挑剔工作,自身条件较好的劳动者“有业不就”,自身素质较差的劳动者也“有业不就”,其后果导致个人的职业选择性失业的增加。
(四)企业部分用人机制不利青年就业
1.企业的“高学历消费”倾向
贵港市对学历的盲目高追求己经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壮观”局面。某些职位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却要求高学历,还美其名曰面子问题。同时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热衷于攀比高学历,一些工作只需要专科生做就足够,却偏偏招本科来做;本来中专生就可以做的工作,却招大专生来做,甚至一些餐饮行业的保安、服务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这种企业用人“高学历消费”倾向,对青年求职产生一定的导向。各类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呈现出专科生跟技校生叫劲,本科生跟专科生叫劲,研究生跟本科生叫劲的趋势,使青年求职时难以正确定位,造成盲目求职和高学历人才过剩假象。
2.企业设置“经验准入”门槛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雇佣员工时常常要求有工作经验,可以“拿来就用”。这种“拿来主义”将很多涉世之初的青年求职者拒之门外,尤其是毫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对青年缺乏了解,如果企业雇用他们替代原有人员,尽管可以减少工资成本,但却要增加一系列劳动转换成本:解雇成本、招聘成本、新工人的培训成本、新老工人之间的协调成本。企业在决定雇用低工资工人之前,必须权衡上述劳动转换成本与低工资带来利润增加的相对大小。所以青年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因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可能使企业劳动转换成本较高。
企业的“高学历消费”和“经验准入”用人机制,对青年就业非常不利。在当今企业为主要用人单位的形势下,这种用人机制加大了青年就业的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