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作品欣赏》(民歌戏曲)复习题
一、填空。
1. 中国民歌的个性差异,最鲜明处往往表现在其 差异上。
2. 中国民歌的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 ;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 ;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 ;更直接源自以上几点原因导致的 。
3. 中国汉族音乐按分割色彩划分为14个区域,这种划分依据的是 、
、 三个大背景,基本上是与 分布区域相吻合的。
4. 山西、陕西的民歌在旋律进行上特别强调 度。
5.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第一对上下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上句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
6. 山西民歌中最著名的是 。
7. 的上下句常有同头异尾的结构形态。
8. 西北有些地方也把上下句结构的民歌叫做 。
9. 荆楚地区的民歌中,存在大量的“三声腔”,用得最多的是 和 两种。
10. 湘音乐文化区的山歌,根据唱法、曲调等特点,分成 、 和 山歌。
11. 山地与平原分别盛产的民歌类型是 、 。
12. 中国盛产小调的地方南有 、 ,北有 、 地区。
13. 许多小调的多段歌词,喜欢在 上做文章。
14. 总体来说,山歌的抒情较 ,小调的抒情有 的倾向。
15. 最典型的小调,是一些被称作 的民歌。
16. 时调的原体与变体之间的联系点是相似的 。时调在流传中的变异,依 、 等多方面因素的转换而转换,更有文化意义的是时调的原体与变体之间的 差异。
17. 民歌的流传变异特点,在 的流传方式上展示得最为充分。
18. 中国民间音乐中那些还未脱离实际功用而独立出来的原生音乐形态,可以分类为 ,包括 、 、 、 、 等等。
19. 劳动号子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节奏与 相吻合,并且经常以 的方式,协调群体劳动。
20.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了第一批世界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 被列入其中。
21. 把昆山腔用于戏曲舞台表演的第一部传奇是 创作的 。
22. 我国最雅化的剧种是 。
23. 昆曲中北曲念字多从 ,南曲念字多从 。
24. 北曲里 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 。
25. 《玉簪记》的作者是明代戏曲作家 。
26. 京剧“四大徽班”是 、 、 、 。
27. 梅兰芳创立了集青衣与花旦之长的行当 。
28. 京剧皮黄腔中,旦腔旋律活动的音区一般比生腔高 至 度左右。
29. 京剧摇板的节拍,唱是 ,伴奏是 。
30. 麒派老生的代表人物是 。
31. “花音”又名 、 ,其色彩较明朗、欢乐、坚定;“苦音”又名 、 ,其色彩较灰暗、凄凉、悲怨。
32. 常香玉是 剧的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是 剧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是 剧的表演艺术家。
33. 评剧是在河北民间说唱 与民间歌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4. 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 ,成长在安徽的 。
二、名词解释。
1. 信天游 2. 晨歌
3. 三声腔 4. “湘羽”音调体系
5. 时调 6. 昆山腔
7. 水磨调 8. 老生三杰
9. 四平调 10. 高拨子
11. 彩腔 12. 上五音
13. 下五音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民歌在民间音乐五大类中,个性是最真挚的?
2. 山歌的形态特点。
3. 小调的形态特点。
4. 简述欧州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简述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 西北民歌的总体魅力何在?
2. 哪两个重要原因,使中国人习惯于“新中有旧”?
3. 简论梅派艺术。
4. 为什么“西皮”与“二黄”能够长久并用,以至产生合称的“皮黄”声腔大系统?
5. 梆子腔系的共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 “花音”和“苦音”的关系。
7. 昆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存在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