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满分:4 分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满分:4 分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满分:4 分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满分:4 分
5. 《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满分:4 分
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满分:4 分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满分:4 分
8.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满分:4 分
9.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满分资料:4 分
10.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满分:4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60 分。)V 1.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满分:6 分
2. 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E. 既克服又保留
满分:6 分
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 使统一体分解
满分:6 分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满分:6 分
5.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 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满分:6 分
6.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 阶级性
B. 实践性
C. 客观性
D. 人民性
满分:6 分
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 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满分:6 分
8.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E. 理论优于实践
满分:6 分
9.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满分:6 分
10.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满分:6 分
大工10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满分:4 分
2.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满分:4 分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满分:4 分
4.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满分:4 分
5.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满分:4 分
6.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满分:4 分
7. 资本主义地租是()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 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 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满分:4 分
8.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D.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满分:4 分
9.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满分:4 分
1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满分:4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60 分。)V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 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满分:6 分
2.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 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满分:6 分
3.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满分:6 分
4. 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 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 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 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满分:6 分
5.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满分:6 分
6.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交换价值的基础
D.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满分:6 分
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A. 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 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满分:6 分
8.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满分:6 分
9.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 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满分:6 分
10.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满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