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即新学制,其中小学学制为( )。
A.
5年
B.
6年
C.
4年
D.
3年
满分:3 分
2.
汉代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为( )。
A.
50%-60%
B.
60%-70%
C.
70%-80%
D.
80%-90%
满分:3 分
3.
“国文”科的名称始见于( )。
A.
《钦定学堂章程》
B.
《奏定学堂章程》
C.
《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D.
《钦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满分:3 分
4.
我国古代学校开发课程和教材的鼻祖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修订和编纂了几种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
“四书”
B.
“五经”
C.
“六书”
D.
“三千百”
满分:3 分
5.
汉语普通话的基本音节只有( )个,加上四声和轻声,也只有( )个。
A.
515 1337
B.
415 1335
C.
418 1323
D.
420 1353
满分:3 分
6.
汉语词汇中,( )占绝大多数,它的构词方式灵活多样,又不断吸收古词语、方言词和外来词,它的词汇日益丰富,仅常用词就有( )个,2005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收词约( )条。
A.
多音节词 20000 65000
B.
双音节词 20000 65000
C.
单音节词 30000 56000
D.
双音节词 30000 56000
满分:3 分
7.
1923年颁布的《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独立成章,明确规定“国语”一科教学内容包括( )。
A.
语言、读文、作文、写字
B.
识字、读文、作文
C.
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D.
读经、识字、写字、作文
满分:3 分
8.
语文能力是靠反复练习形成的,语文能力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训练,都说明小学语文是一门( )很强的课程,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
A.
实践性
B.
理论性
C.
活动性
D.
人文性
满分:3 分
9.
我国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始于( )年。
A.
1900
B.
1902
C.
1919
D.
1949
满分:3 分
10.
1997年,由( )引发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忧思”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各个方面。
A.
《人民文学》
B.
《文艺争鸣》
C.
《文学理论》
D.
《北京文学》
满分:3 分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A.
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B.
六年一贯统一设计
C.
五个领域协调一致
D.
三个纬度有机融合
满分:4 分
2.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着手:
A.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B.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C.
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D.
发展思维
E.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F.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G.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满分:4 分
3.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有: 。
A.
自学法
B.
练习法
C.
讲读法
D.
谈话法
满分:4 分
4.
国外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哪些特点: 。
A.
强化民族意识,尊重多元文化
B.
教材内容人文性和生活化,教材形式丰富性和多样化
C.
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学本
D.
语文训练情景化,学习方式活动化
E.
读写说写紧密结合,言语实践开放突出
满分:4 分
5.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以下哪几部分组成: 。
A.
学校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
B.
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
C.
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
D.
融洽的师生、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满分:4 分
6.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
语言学习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B.
语言习得即练习言语,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C.
“语文”的教学,要求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D. 两者相互相成,相互促进。
满分:4 分
7. 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包括:
A.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B.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C.
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D.
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E.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满分:4 分
8.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包括: 。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
发展学生思维
满分:4 分
9.
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为: 。
A.
简要精当
B.
同步延伸
C.
形象直观
D.
优美规范
满分:4 分
10.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入手: 。
A.
学生互动而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
B.
教科书、教学挂图等教材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C.
影视、网络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D.
师生互动而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
满分: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