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电大】[地域文化(本)(省)]地域文化(本)01阶段性测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从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说明其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观光胜地。
正确资料:;;;;;; 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越自然旅游资源条件,具有5多的特点。<br />;;;;;; 第一、山石多。贵州既有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梵净山、雷公山等,又有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万峰林等山景,还有各具特色的石林景观数十处。著名的有黄果树天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回水石林、奢香石窗石林、兴义泥凼石林等。<br />;;;;;; 第二、瀑布、峡谷多。全省有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其中,著名的瀑布有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群等;著名的峡谷有马岭河峡谷、开阳南江峡谷等。<br />;;;;;; 第三、洞穴多。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有1000多条,旱洞数量更多。著名的有织金洞、龙宫、天河潭、修文多缤洞、兴义飞龙洞、铜仁九龙洞等。<br />;;;;;; 第四、森林多。贵州山多林茂,森林景观多而秀丽。著名的森林美景有梵净山林海、习水原生林、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大方百里杜鹃、赤水竹海以及十几个国家级森林公园。<br />;;;;;; 第五、河湖、泉水多。贵州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景色优美的河流、湖泊、岩溶泉和温泉等,具有良好的旅游和疗养价值。著名的有氵舞阳河、赤水河、红枫湖、百花湖、草海、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br />;;;;;;;;这些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再结合贵州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使贵州成为令人神往的理想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第2题,试述贵州“工业强省”战略与“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含义。
正确资料:;;;;;;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就是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以名优品牌为引领,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增强电力、煤炭、烟酒、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等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建材、化工、冶金、林产品等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实施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工业产品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配套加工转变,突出抓好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重点产业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化重组,对生产要素,上下游产品和营销网络进行整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强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地质工作特别是矿产资源整装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br />;;;;;;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就是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镇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黔中城市群重点突破,大力发展一批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中小城市。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增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抓好建设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管理水平,开创城乡统筹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第3题,结合实际试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确资料:;;;;;; “三线建设”是我国为了“备战”而进行的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br />;;;;;;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在贵州建成了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br />;;;;;; “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在交通运输方面,川黔、贵昆、湘黔3条铁路干线和一些省内支线、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4条铁路干线在贵阳成“十”字型交汇,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和贵州在全国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在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一级干线微波通信系统,开通了贵阳至铜仁、兴义十二路载波长途电话,邮运车辆及其他通信设施有较大增加和改善。<br />;;;;;;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三线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逐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原县级市,今红花岗区)、安顺(原县级市,今西秀区)、都匀、凯里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和若干工矿集镇,从而加速了贵州城市化进程。<br />;;;;;; “三线建设”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迁入贵州,给贵州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使贵州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br />;;;;;; 但“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造成了很大浪费和损失。加上高度集权、“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4题,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正确资料:;;;;;;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br />;;;;;; ①省级行政单位的建立。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年朝廷在贵州设都指挥司,这是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1413年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统辖8府4州,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的第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1417年设提刑按察司,至此贵州“三司”具备,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br />;;;;;; ②大兴屯田,推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明代在“移民就宽乡”原则下实行屯田制,使人口从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流动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开垦了大量土地,也带来了农耕技术,引进了新的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明代还注重交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设驿站,使运输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在手工业、矿业、城镇建设、贸易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发展,加强了贵州和其他地区的联系。在今安顺地区,仍保留有许多明代屯堡的原有风貌。
第5题,学习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正确资料:;;;;;; 开设《贵州省情》课程的目的:是使贵州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省情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和宣传贵州的热情、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出新的贡献!<br />认识贵州省情的重要意义:<br />;;;;;; 首先,认识贵州省情是培养贵州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需要。人们的爱乡之情不是自发的产生的,是基于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不断的形成的。只有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和资源、人口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展现在面前,才能加强对本省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人们的爱乡之情。同时,省情是国情的一部份,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贵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人文历史都会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都能激发出同学们的乡土之情,进而引伸到对祖国的热爱。同学们会从对省情的认识中,更直观的去认识和理解国情,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br />;;;;;; 其次,认识贵州省情是激发贵州大学生建设家乡,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热情的需要。省情是决策的基础,正确地认识贵州省情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在制定法规、政策、对策、规划、经营方针等时候,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从省情、市情、县情和各单位实际出发的原则。贵州的大学生,将来都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精英。如果不了解贵州省情,就不会有建设贵州的激情和责任,就无法面对贵州的现实和未来而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就难以树立为实现贵州“中国梦”的坚定信念。<br />;;;;;; 再次,认识贵州省情是宣传贵州,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历史上,贵州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之中,封闭是贵州落后的重要原因。这种封闭的环境,不仅贵州不了解外界,外界也不了解贵州,在古代,夜郎侯与滇王一样,“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史记?西南夷列传》),因而产生“汉熟与我大”的疑问,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即便在现代,一些对贵州一知半解的人,也总认为贵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这种状况,极不利于贵州建设和发展,只有让世界了解贵州,认识贵州,了解到贵州的价值,才能投资贵州,参与开发和建设贵州。要让世界了解贵州,认识贵州,就必须向外界宣传贵州。只有我们了解了贵州,认识了贵州,才能更好地向外界宣传贵州。也只有更多的人到贵州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贵州的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才能大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