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电大】[组织行为学(专)(省)]04任务阶段性测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 )
经济性价值观
政治性价值观
审美性价值观
社会性价值观
第2题,21.组织行为学家研究认为,传统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 )
以人为本的理论
封闭式的系统理论
开放系统理论
权变理论
第3题,在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行为)方格图中,属于(9,1)格的领导方式是( )
贫乏型领导
俱乐部型领导
任务第一型领导
中间型领导
第4题,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 )
20-30年代
30-40年代
50-60年代
70-80年代
第5题,企业商标、厂牌、优质产品或服务等是组织文化的( )
文字表现形式
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表现形式
现代科技方法的表现形式
标识表现形式
第6题,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 )
敏捷活泼
小心迟疑
缓慢稳定
迅猛急躁
第7题,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 )
人与事的关系
人与机器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8题,决策的前提是( )
决策民主化
信息
预测
法律规范
第9题,具有"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典型特点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
职能制
直线制
事业部制(或分权事业部制)
超事业部制
第10题,领导者究竟要选择哪种领导方式,除了考虑下级的个性特点因素,还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 )
经济
人际关系
政治
环境
第11题,美国学者提出的"7S"模型中,"硬性的S"指的是( )
战略、结构、作风
制度、结构、技能
战略、结构、制度
战略、技能、作风
第12题,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看,组织变革和发展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
使组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使组织具有对外适应性与灵活性,对内具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使组织具有足够的持续性
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适应性
第13题,开辟新市场,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加内外信息的交流等,这是组织变革中( )
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
技术方面的变革
影响环境方面的变革
人事方面的变革
第14题,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 )
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主管领导的关心
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第15题,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 )
弗鲁姆
洛克
斯金纳
佛隆
第16题,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 )
愿意追随的程度
任务的结构
参与支持
职位的权力
第17题,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第18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
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第19题,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
参与观察法
非参与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
第20题,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 )
神经过程的特征
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第21题,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同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绩效。
√
×
第22题,弗洛伊德认为个性中不受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
×
第23题,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经济人假设。
√
×
第24题,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泰勒提出来的。
√
×
第25题,艾桑尼是从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
×
第26题,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首映效应。
√
×
第27题,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是现代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之一。
√
×
第28题,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角色。
√
×
第29题,组织机构是否设置合理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
×
第30题,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
×
第31题,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
×
第32题,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
第33题,组织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组织。
√
×
第34题,勒温的冻结强化方式有连续强化方式和断续强化方式两种。
√
×
第35题,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
×
第36题,什么是内聚力?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资料: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体内聚力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1、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组比其他组成员之间更友爱,群体中思想更活跃,而且成员相互间情感更积极,因此内聚力更高。
2、外部影响:外来的威胁会增强群体成员相互间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群体的内聚力。
3、群体规模: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内聚力。
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5、班组的组合: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内聚力。
6、与外界的隔离: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内聚力。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