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公共政策导论(专科)》18年6月作业考核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成见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类,其中一类是( )
A、由认知主体类型造成的成见
B、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成见
C、由于个体知识水平造成的成见
D、由于个体利益影响造成的成见
第2题,公共政策制定的官方决策者包括( )
A、国会议员
B、政治党派
C、利益群体的成员
D、代表个人的普通公民
第3题,政策评估目标对政策评估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决定政策评估的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有( )
A、经费预算
B、队伍建设
C、发展方向
D、方案制定
第4题,公共政策的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 )
A、言语
B、行动
C、规则
D、政策
第5题,政策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强烈反对的行为属于不接受的( )
A、完全不接受
B、部分不接受
C、积极不接受
D、消极不接受
第6题,组织理论学派认为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 )
A、政策执行主体的积极性
B、政策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
C、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
D、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能力。
第7题,关于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
B、社会问题不是政策问题
C、社会问题是从来就是存在的政策问题
D、关系到大多数人的社会问题必然构成政策问题
第8题,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中正确的有( )
A、社会资源
B、政治资源
C、信息资源
D、教育资源
第9题,社会问题由谁来认定( )
A、专家学者
B、某个利益团体
C、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
D、社会的弱势群体
第10题,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了两大流派,下列其中有一派是( )
A、自由学派
B、保守学派
C、行动学派
D、历史学派
第11题,外部评估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是( )
A、社会评估
B、专家评估
C、政府自己评估
D、委托评估
第12题,由于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民主政体或专制政体、经济发达或经济落后),所以利益集团在组成方式及合法化程度上( )
A、没有差异
B、差异很小
C、差异不大
D、差异很大
第13题,从科学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的研究称为"政策研究",其所关注的焦点是
A、社会问题
B、理论问题
C、专业问题
D、政治问题
第14题,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 )
A、弗里德曼
B、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C、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
D、亚当·斯密
第15题,从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属于事实前提的是( )
A、从需不需要的角度提出问题
B、从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
C、从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
D、从合不合法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16题,"法无授权即禁止"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它是专对什么权力而言的( )
A、私人权力
B、公共权力
C、执法权力
D、行政权力
第17题,有人将非政府部门参与的政策评估命名为"政策评估产业",下列属于这个产业的组成部分是( )
A、执政党
B、政府机关
C、民众
D、媒体
第18题,政策合法性包括的内容其中有( )
A、参与的民众
B、参与的政府机构
C、参与的社会集团
D、法定的程序要求
第19题,"法无禁止即自由"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它是专对什么权力而言的( )
A、私人权利
B、公共权力
C、执法权力
D、行政权力
第20题,对于政策执行组织理论学派强调的是( )
A、政策规划组织机构的作用
B、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
C、政策执行人员的作用
D、政府领导能力的作用
第21题,政策对象对政策的两种选择是( )
A、承认
B、反对
C、接受
D、不接受
,D
第22题,公共治理具有的典型特征有( )
A、治理主体多元化
B、治理依据多面化
C、治理方式多样化
D、治理效果可视化
,B,C
第23题,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
A、间接成本
B、机会成本
C、物质性影响
D、符号性影响
,B,C,D
第24题,在确定政策目标的过程中的要求是( )
A、目标的确定要具体
B、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
C、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
D、目标的确定应具有前瞻性
,B,C,D
第25题,民主从它的形式上看一般可区分为两种,即( )
A、直接民主
B、广泛民主
C、间接民主
D、科学民主
,D
第26题,政策方案在进行评估时,从大类上来看,应该进行的两大类评估是( )
A、可行性评估
B、不可行性评估
C、政治可行性评估
D、法律可行性评估
,B
第27题,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正当性
B、必要性
C、合法性
D、合理性
,B,C,D
第28题,美国学者罗杰·科布以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三种类型是( )
A、外在创始型
B、内在创始型
C、政治动员型
D、全民公决型
,B,C
第29题,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A、法律可行性
B、技术可行性
C、)社会可行性
D、接受可行性
,B,C
第30题,政策分析人员主要是这样一些机构和单位( )
A、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
B、非政府组织
C、党内制政策部门
D、国际研究机构
,C
第31题,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A、错误
B、正确
第32题,政策终结不宜采取激变的、大刀阔斧的、完全彻底的变革形式。
A、错误
B、正确
第33题,政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A、错误
B、正确
第34题,在政策决策时,决策者有时需要在价值冲突中求得平衡或为突出某些价值因素而放弃其他价值因素。
A、错误
B、正确
第35题,公共利益大于私人利益,为了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可以侵犯个人利益
A、错误
B、正确
第36题,政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A、错误
B、正确
第37题,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一般而言,制定政策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主观来看,不会有无的放矢的政策。行动方案是指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指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A、错误
B、正确
第38题,民间思想库具有选题自由、研究范围广、社会联系多、不受政治局限、独立性强、灵活性大等特点。
A、错误
B、正确
第39题,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A、错误
B、正确
第40题,政治领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往往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他们对问题的认定受多种个人因素的制约
A、错误
B、正确
第41题,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资料:参考资料:(1)政治原则的偏离。政策诉求如果偏离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或制度化程序之外,有时甚至是在其提出之前或接近相关的政策领域之前就会被改变或扼杀。(2)价值体系的排斥。任何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它排斥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选择方案进入政策议程。如果提出的政策诉求与社会价值体系不符,就难以形成公众议程,更不可能转化为正式议程。(3)政府体系的封闭。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4)承受能力的超重。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即使这种问题的提出对社会有利,符合时代潮流,往往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5)表达方式失当。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道或不当的表达方式,就可能造成表达方式的失当。表达方式的失当,很多时候使本该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没有被列入。
第42题,政策终结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资料:参考资料:从政策终结的结果来看,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执行一项本不该继续执行下去的政策,政府付出的不仅是实际成本,还有机会成本。如果政府浪费政策资源,明知不可为、不能为而为之,在老百姓看来就是一种犯罪行为。(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有时,问题就出在政策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规制冲突,政策打架,有利益的事争着伸手,都要去管,没有利益的事躲得远远的,谁也不去管,导致政策效率低下。不终结那些失败或失效的政策,就会给其他政策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破坏政策执行的整个大环境。(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政策制定是面向未来的活动,而未来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所以,建立有效的政策评估和终结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对政策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改善和公共政策内容质量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
|